本报记者 李胜男 张乔
《健康365》、《古方养生》、《现代保健》……打开电视,铺天盖地都是电视养生指导讲座栏目;在社区里、办公楼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喜欢打着养生讲座的幌子,给人们介绍养生知识,发些小礼物,还“顺便”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一些老年人注重保健养生,但辨别能力较差,不知道这些貌似讲座的节目其实可能是广告,纷纷掏钱买健康。
这些养生指导真的有效吗?电视里推荐的药品都是合格的吗?
案例:以小礼物做诱饵推销保健品
省会早已退休的梁女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退休了喜欢研究养生。一次,听一个小区的老人介绍,有个地方开办了养生讲座,还送小礼物,有时候是几个鸡蛋,有时候是两瓶消毒药水。梁女士怀着听听也不是坏事的想法,和同一小区的几位老人一起去了。
讲座从老年人易发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说起,给老人们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保健方式,然后就推销一种“特效药”,该药不但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增强体质等功效。“讲课人介绍药品时使用了大量我们听不懂的词,听起来很科学。”梁女士说,但她坚持没买,和她一起去的两位老人听得心动,就买了。后来梁女士听那两位老人说,他们买的特效药一点儿也没有特效。
净水器、保健床垫、保健药品……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推销,商家看准了老年人注重身体健康、辨别能力差、喜欢捡便宜的特点,用小礼品做诱饵,诱惑老人们听讲座,当人们深信不疑时再推销所谓的特效药品保健品,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无独有偶,在易县农村,老王也遭遇了一次推销。“一大盒钙片只要100元,还送一个价值299元的腰部按摩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推销人员说得天花乱坠。老王一看,一个腰带按摩器就价值299元,心动不已,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钙片。后来,老王的孩子回来,发现钙片是三无产品,就让老王把吃了不到半瓶的钙片扔掉了。
提醒:注意包装上的标示
电视养生讲座推介的药品保健品是不是真的呢?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局长李讯介绍,国家规定处方药不可以做广告,因此,以广告或以讲座等方式推介的产品都不能是药品,只能是保健品或食品。保健品在外包装上有批准文号——国食健字,并且包装上必须有保健品的特殊标识——蓝帽子,没有蓝帽子的不属于保健品。食品在包装上标示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都是以QS开头的,如豫卫食证字、沪卫食证字等。药品在包装上标示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
“大家在购买和使用时一定要仔细辨别,不要把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和食品当做药品购买和使用,以免耽误治疗。”李讯提醒消费者。
维权:留好证据再投诉
如果怀疑购买的药品有问题该怎么办?李讯局长说,首先要看刊登的广告是否有广告文号,其次要看广告中是否出现绝对性语言,如包治、最好、第一、国家级新药等字样。如果有这些词汇,则说明这个广告有虚假成分,消费者可以拨打12315向工商部门举报,也可以拨打12331向药监部门举报。同时,消费者一定要留存好发票等证据,以便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