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燕 通讯员 米继先
靠“三个至上”引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怀来县,现已发展成为交通四通八达,酿酒、轻工、旅游等多业并举的“京北新城”。丰硕的改革成果,使人们对利益的分配和诉求多了起来。加上怀来县进京条件便利,许多合同纠纷、供销矛盾就是同北京的一些企业直接发生的。因此,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矛盾、纠纷,常常会上访到国家部委、信访办。相比较而言,怀来县的涉诉涉案信访案件门类多,情况更为复杂。
为从根子上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年初,怀来县人民法院从矛盾纠纷排查上发力。由院长汪海鹰带队,对各社区、村镇存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和已发生的涉诉信访案件,先后进行了四次全方位的排查。根据梳理出的问题,院党组因势利导提出三个议题,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一是如何解决屡化不解、“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二是如何解决缠访、闹访和无理访的问题;三是在化解涉诉信访案件中,法院党组和办案人员应当在哪些方面花力气?
通过讨论,大家在充分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涉诉信访案件后,明确了一个道理:涉诉信访案件,是社会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常态现象。回避矛盾,被动式的、粗线条的化解,从某种意义上说,鼓励了一些当事人无休止地追求额外利益,却伤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对这类案件的处理上,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的最高准则。唯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用“心”化解纷争
为了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怀来县法院严格履行领导接访制度,完善涉诉服务中心的日常接访,构建全方位信访接访工作格局。去年,他们自查摸排有信访隐患案件30余件,接待来访群众并受理案件200余件。
让法官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不仅把化解涉诉信访案件的触角延伸到县城的每个角落,而且把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个案件处理,用“心”化解当事人的心结。
申请人王某到法院申请执行被拖欠工资案。立案后不到一个月,王某开始逐级信访。经了解,原来王某因病不能行走,丧失了劳动能力,加上长期治病,早已家徒四壁。根据实际情况,院党组启动化解程序,集中办案力量,优先突击此案,以最快的时间将全部执行款送到申请人手中。
凭机制保证公平
办事有没有人“引”,咨询有没有人“答”,查询有没有人“帮”,材料有没有人“收”,诉求有没有人“应”,这是当事人心中最大的纠结。怀来县法院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围绕信访各个环节存在或容易引发当事人困惑的问题,构建诉调对接机制,把重点矛盾纠纷有序地引导到法律程序上来解决,保证当事人获得法理、情理认可的诉求效果。
去年,该院相继出台了《涉诉信访细则》、《涉诉信访工作考核办法》、《涉诉信访责任追究》,以及一案一评风险评查和重点案件的《风险警示》、《信访听证》、《接访下访》等多项制度。这些制度对法官的办案行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最大程度杜绝接访随意性,增强了接访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效应。
今年,他们又设立了法院廉政监察员、特邀司法监督员,对情节复杂的案件,邀请司法监督员参与旁听,确保了涉诉信访案件的“阳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