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图 本报记者 韩志强
从武强县城往南大约3.5公里,就是豆村乡谷村。2018年,武强县公安局豆村派出所副所长张华担任了驻谷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谷村第一书记。他带领队员扑下身子,吃住在村,秉持热心、公心与诚心,出色的工作赢得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村民认可。近日,张华被评为2019年度“冀青之星”。
走村入户 宣讲扶贫政策
驻村第一天,就有村民向他反映,说自己家人刚刚得了场大病,住院、做手术花了不少钱,家里欠下不少外债,这种情况够不够贫困户的标准?能不能申请成为贫困户?经过两天的走访,张华发现,村里这类问题很多,他分析,主要原因是村民对政策了解不到位。于是,他首先从政策宣讲入手,晚间以村民小组会的形式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并对问题户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政策讲解。
“张华在工作中没有任何私心,对村里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老百姓都信服他,也就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工作。”村党支部书记李成林表示。
对于驻村工作,张华感触很深,“24小时吃住在村里,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精准扶贫工作跟公安工作完全是两码事,跟抓人破案使的劲儿不一样,做群众工作,得学会沟通,才能让人家拿你当亲人。”
脱贫路上 一户也不能掉队
张华带领驻村工作队成员,通过入户走访,全面掌握了每一个贫困户的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分类精准制定帮扶措施。
村里有一家三口,老汉76岁,两个40多岁的儿子都是单身,大儿子有劳动能力,养了几只羊,内心不愿意脱贫,总想着安于现状;二儿子患有癫痫病,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干。张华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多次找老人的大儿子谈话,用身边人勤劳致富的事例来鼓励他,通过网络搜索学习养殖、种植技术,并到相关部门了解种植、养殖方法,带他到养殖基地参观。张华的坚持打动了这家人,目前该户通过特色养殖每年增收近万元,通过几亩地的特色种植,也有几千元的收入。此外,张华还积极协调,将老人的二儿子安置在村里的公益岗位,打扫街道卫生,每月也有一定收入。
热心为民 时刻心装群众
轻声细语、不笑不说话,是张华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村民们也都喜欢、敬重这个踏实稳重的小伙子。
80岁的村民谷永利和75岁的弟弟谷永坤相依为命,弟弟因脑血栓行动不便,哥哥腿脚还算灵便,但视力不好。张华了解到老哥儿俩的境况,一有时间,就到他们家中,陪老人聊天,帮着扫扫院子,干点力所能及的零活儿。老哥儿俩的庭院高出胡同路面足有一人高,出门进门上坡下坡极为不便,尤其雨雪天气,干脆就出不了家门。张华筹措资金,帮助他们用砖砌了台阶,加装了扶手。张华还张罗着将老人家的危墙推倒,用彩钢板重新建起了围墙。谷永坤患有脑血栓,一直没有办理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特色疾病专用证(慢性病登记),张华主动携带老人的病历材料赶到乡卫生院、县政务大厅,给他办理了慢性病登记,并购买药品,送到老人家中。
“张华这孩子对我们可真不赖,老接济着我们,进了院子啥活儿都干。”在老人家中采访时,两位老人正在吃晚饭,他们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赞不绝口。
“张华是个热心人,对村里的事,他不管分内分外从不推托。”村委会主任谷水库介绍。
驻村以来,张华牢记人民警察的职责使命,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法治宣传展牌,悬挂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时刻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村里有了邻里矛盾,他也总是积极介入调解,及时化解矛盾。自从张华带领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以来,村里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