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清
我把老公旧的T恤剪成两截。上面一截做成小孩坎肩,下面一截做成一条吊带裙给女儿穿。买袜子也喜欢同款同色买多双,这样一来,其中一只袜子穿坏了,剩下的一只还可以和其他的自由组合继续穿。朋友见了说:“你又不是真的过不去,犯得着在生活上如此计较吗?”我笑而不语,心想,这不是计较,我只是将惜物爱物当成了一种习惯而已。
爱物惜物,体现的是对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一份感恩和尊重。我们的祖先就非常注重惜物,《诗经》中“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是说,芦苇正值成长繁盛期,不能让牛羊采食践踏,破坏芦苇的正常生长。《秦律·田律》也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的重视和爱护,一种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是珍惜粒米滴水、片纸一线的,和富足不富足无关。胡兰成在书里曾温情脉脉地说他的父亲:“他最是个惜物谨事的人,对于家计更不曾轻佻。”鲁迅先生上街买东西,用来包东西的牛皮纸并不扔掉,而是折起来,准备着随时用来包装别的东西。他寄给人家的信件,信封往往是用别人寄给他的信封翻过来糊制的。说实在的,省下的这一点半点的纸,于过日子而言并无多大补益,但片纸非贵,贵在精神。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再也不用为温饱而忧心了,但随之而来的挥霍浪费现象却大量存在,甚至有人误认为“消费拉动”就是浪费。于是,畸形消费现象由此产生:讲排场,比阔气,奢侈铺张。好好的路面,挖掉再修新路;原本正常使用的办公楼,因为不够气派,推倒重建;还有许多地方的道路绿化,常常是去年栽了这种苗木,今年挖了又栽另一种……拆了建、建了拆,挖了栽、栽了挖,反复折腾,没有尽头。这种做法不但制造了大量废弃物,影响生态环保,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国家大量资财,耗损着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惜物,惜的是物,也是对自然、对社会的一份感恩与尊重。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处在贫弱抑或富裕的环境里都要克勤克俭,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爱物惜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