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胜男 通讯员 马博楠)5月25日,石家庄高新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悬赏公告》一周后,隐匿8年的“老赖”主动托人找到申请执行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2010年,因租赁合同纠纷,原告岳某将被告河北某建筑工程公司诉至石家庄高新区法院,法院经审理,依法判令被告还清所欠租赁费、维修费等共计40余万元。胜诉的岳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面对的竟是一场“持久战”。判决生效后,被告河北某建筑工程公司迟迟没有出现,更没有履行判决书确定的还款义务。岳某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按照岳某提供的线索三番五次展开调查,可结果令人失望,被告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只好依法对此案作出终结本次执行处理。
自2018年3月底全国法院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石家庄高新区法院由党组书记、院长隋玉林挂帅,将所有未结案件逐案排查,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精准分类。这个尘封了多年的执行案件又回到了执行法官手中。执行法官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手段对被执行人进行财产调查,还是一无所获。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负责此案的王会图法官突然想到一个妙招——微信悬赏,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寻找被执行人线索。执行法官的这个提议得到了申请人岳某的认可和支持,岳某当即表示愿意拿出实际执行到位金额的15%作为奖励。5月17日,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悬赏公告。此公告一出,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点赞,短时间内被分享转发200余次,阅读量超过4000人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公告信息,隐藏了8年的“老赖”也关注到了这条悬赏信息。5月25日,河北某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在强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下终于招架不住,在悬赏公告发出一周后,主动委托他人找到申请执行人岳某,请求和解。
5月28日,已经达成和解协议的双方来到法院,岳某激动地表示,他们双方已达成了和解协议。当确认双方确实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后,法院受理了岳某的撤销执行申请。一个跨越了8年的执行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