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状
众盲摸象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并以此来比喻看问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群盲人摸象,“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萝卜),其触耳者言象如箕(簸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圆木棒),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舂米的器具),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腹部较大的陶器),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看了,有些人感觉好笑,认为他们眼瞎看不清或目光短浅。其实,没有什么可笑的,我们都是“盲人”,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这则故事体现了认识的局限性。盲人因看不见而产生片面、荒谬的认识,我们是健康人,两只眼睛明亮,是否就能清楚、全面地认识“大象”呢?可以肯定地讲:不能。一头大象,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看到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角度、同一距离,不同人或同一人不同心情看到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比如,让你围着大象360度转一圈,能把大象全面描述出来吗?不能。认识的局限性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谦卑、虚心,而不会自以为是、固守己见。生活中,我们会发生很多争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多数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看来,盲人对大象的描述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这个描述是毫无意义的吗?不,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果这些盲人懂得认识的局限性,在语言表述时说,我摸到大象的部分像根萝卜、像条绳子……你还认为他们说错了吗?如果我们把众盲人的描述加起来,大象的大概样子就会呈现出来。所以,盲人的描述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虽然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但把所有的片面合理组合起来,就可能接近于全面。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嘲笑、抵触“错误”的说法了,而是包容、接纳、汲取。
此外,应该引起人们高度注意的是睁眼说瞎话,他摸到了石头却说是海绵,他看到了一头象却说是一条鱼,这是可怕的,因为他的描述会严重误导你,不仅不能够接近全面正确的认识,还会让你更加认识不清。这种人是可恶的,我们不要做这种人,同时也需要注意辨别他们的瞎话。
其实,工作的过程也是在“摸象”。比如我们法官办案,每一份证据,每一个当事人的陈述,都相当于大象的一部分。我们试图全面、客观、正确地查明事实真相,然而得到的只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如果能够清醒地明白这点,我们就会保持中立、理性,谦和地听取多方意见,而不是先入为主、产生偏见,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裁判。
既然认识容易片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相对全面、正确的认识,或者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这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方法有很多的,比如古人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告诉我们要亲身实践,还有马克思的辩证法,毛泽东讲的“解剖麻雀”、“调查的方法”,陈云讲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等等,学习并运用这些方法论,对我们“摸象”、正确认识世界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