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网络医托”是个新鲜事物,因为社交软件的流行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但是“网络医托”是在传统“医托”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而且已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网络医托”的实质就是集团化、“一条龙”式医疗骗局,不应该容许其肆意蔓延,制造出更多的受害人。
A “网络名医”门槛很低
黄齐超
日前,沈阳市民赵先生向记者反映,高中毕业的儿子经同学介绍,找到了一份说是网络咨询的工作。其实,这就是网络医托。他儿子经过数天培训后,摇身变成了“在线名医”。而所谓“网络咨询”就是以“医生”的名义,通过网络等方式接受咨询或寻找“好(病)友”,想方设法介绍他们到公司“合作”医院。网络医托欺骗患者钱财,还延误别人治疗,在赵先生的坚持下,孩子辞职了。(4月5日《辽沈晚报》)
医疗是个严肃的话题,现实中,医生资格的获取有着非常严格程序和条件。然而,一个高中生或者是更低学历者,仅仅培训数天,就可以摇身变成“在线名医”,误导患者则不言而喻。那些打着“名医”幌子的网络医托,欺诈患者钱财不说,贻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则有害人性命的嫌疑。
网络医托是医托的新变种而已。网络医托依附于不规范的民营医院,用诱惑和恐吓的手段,让患者到与他们合作的医疗机构看病,欺诈患者。从这个角度分析,规范或取缔那些不规范的“网络医院”,是打击网络医托最有效的方法。皮之不附毛将存焉?没有赖以寄生的土壤,网络医托必然销声匿迹。
不过,除了规范取缔“网络医院”外,互联网企业也应在打击网络医托上有所作为,而非任其野蛮生长。现在的网民数量剧增,有些网友患上疾病,不自觉地就养成了“不问医生问度娘”的医疗习惯。网络医疗自然有它的先天性优势,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网络医托。比如,你在引擎搜索工具上查找“前列腺疾病”,排在第一条的信息一定是当地民营医院的广告,打开界面,会有头顶耀眼光环的某专家解释,甚至会自动跳出聊天对话框,热情地为你服务。可是,我们又怎么知道那诱人的“专家”背后,是否就是一个刚刚经过培训的小学生呢?
互联网企业在医疗竞价排名上攫取广告利益,也没有杜绝虚假的医疗广告信息以及过滤网络医托。毫无疑问,互联网在广告创收的同时,也应当自觉地为患者过滤不良的医疗信息,设置敏感词,尽可能地杜绝网络医托。“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可选项,这样的状况下,互联网企业更应肩负起责任,想方设法地提升技术,织密网络医托的防护网,为当下和未来的网络医疗提供洁净的生存空间。
B “网络医托”是异化的“互联网+”
西 坡
“社交网络”、“新媒体”、“创新”这些新鲜词汇,有些掩盖的却是古老的行骗行当。像所有时代和所有领域的骗子一样,“网络医托”精通人的心理弱点。他们个个都是美女医生或美女护士头像;对方提出约会,便直接问性功能如何;从对话到朋友圈全方位假装医生;交谈中夸大危害、捏造概念。
“网络医托”是个新鲜事物,因为社交软件的流行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但是“网络医托”是在传统“医托”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而且已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记者卧底的两家公司就有600余“网络医托”,最重要的还是它在行业内的“示范效应”。据称,全国各地不少民营医院都在学习这个模式,线下医托被比成了“小儿科”。
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医托”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一个痼疾,不断有查处“医托”案的通报,又不断有患者上当受骗。传统“医托”还未治理好,又出现了进阶版的“网络医托”。
“网络医托”的“核心技术”和传统“医托”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是利用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业内人士提出,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才能消除“医托”生存的土壤。转诊制度确实是对付“医托”的釜底抽薪之举,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转诊制度并从头培养患者的就医习惯,非一日之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医托的泛滥视若无睹。
若想要打击“网络医托”,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聊天工具会留下记录,网络实名制也不该偏偏在这个时候失效。“网络医托”并非散兵游勇,而是光明正大组成公司。“网络医托公司”和对口医院又同属一家集团,配合密切,共享互通,重重证据都指向清晰的责任人。
其实许多“医托”泛滥的医院在江湖上早已名声远扬,“能在网上查到的排名靠前的医院都别信”是许多正直医生的共识。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医院问题频发却一直没有得到整治?
“网络医托”的实质就是集团化、“一条龙”式医疗骗局,不应该容许其肆意蔓延,制造出更多的受害人。在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医托”是一颗毒瘤。拔除这颗毒瘤的关键,不是要求患者提高警惕,因为正常人也被他们“开发”成了招财送宝的“患者”。当务之急,有必要开展一场以“医托”泛滥的医院为中心的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