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生
在春节年货市场看到一副副鲜红的春联,不禁回忆起当年自己写春联的情景。
20世纪50年代,农村读书识字的不多,我是我们村仅有的四个中学生之一。每到春节,街坊邻居都请我写春联。那些天,我简直成了小忙人,一天到晚趴在桌上没完没了地写。
虽说学了点书法,但写春联还是“赶着鸭子上架”,因而闹出不少笑话。初写春联不知道按字数打格,结果字体大小不一,字距长短不齐。记得有一年为大伯写春联,上联字距尚可,下联字距太紧,结果留下一片“空地”,父亲只得赶紧跑到集上买来红纸,这才为大伯重写了对联。那些年,为邻居写春联,我赔了不少工夫,家里也赔了不少纸张。
为给邻居写好春联,每年临近春节,我都从集市上买本“皇历”,上边有不少对联。对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春联的内容大多是歌颂翻身解放的。如:“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此外,老一辈传下来的祈求福寿和喜庆的春联也不少,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鞭炮声声辞旧岁,蜡烛灼灼迎新春”……写春联剩下的红纸,我把它裁成大小不一的帖子、并写上祈福或喜庆的语句,如:“出门见喜”(贴在大门口);“春光满院”(贴在院子);“梦见周公”(贴在炕头);“锦衣满柜”(贴在衣柜);“清水满缸”(贴在水缸)等等,得到了邻居们的夸奖。
1965年,我远离家乡到天津上大学,临近春节才能回家,特别是1970年参加工作后,回家的时间更少了,因而为邻居写春联的机会少多了。
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心欢畅,国家兴旺。春节回老家,我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辞旧岁 张灯结彩 千家喜庆;迎新春 锣鼓喧天 万象更新”,横批:“形势大好”。没想到,对联贴出后,许多路过的人止步品味,纷纷说好,以致许多年后,村里不少人还沿用这副春联。
(作者单位:省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