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6月24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构建“大平安”格局 创造稳定社会环境
——访衡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

  

  本报记者 刘波 张兰华

  衡水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多,是典型农业城市。围绕全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治理环境污染”工作,衡水市着重发挥综治职能作用,以构建“大平安”格局为支撑,为“调转治”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此,本报记者6月18日专访了衡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

  记者:在服务“调转治”方面,衡水市综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戴国华:衡水市牢牢把握“调结构、转方式、治污染”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构建“大平安”格局为支撑,以构筑源头预防工作、社会安全工程、平安创建细胞工程为抓手,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平安衡水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实,不断提升平安衡水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衡水打造成全省治安秩序最好的设区市,为“调转治”工作深入开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记者:综治工作千头万绪,在服务“调转治”过程中,衡水市重点在哪些方面制定了措施,有哪些具体做法?

  戴国华:今年以来,在服务“调转治”方面,我们着重在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了“大平安”格局责任体系。我们把平安衡水建设融入“调转治”总体布局来推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深化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层层签订了平安建设责任书。同时,将综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是不断深化平安建设星级创建活动。我们在深入总结平安建设星级创建前六年工作的基础上,全市统一量化“六好六无”创建标准,实行月百分(十二面红旗)、年汇总,依分(旗)评星定级的日常动态考评制,充分发动群众,悉心听取民意,开展了全民创安活动。

  三是严格落实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市、县两级坚持每月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分析会议,及时化解和处置矛盾纠纷。提出了在矛盾多发领域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要求,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进一步强化了立体化防控体系。我们狠抓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并完善了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管理控制网络、主城区常态化巡逻防控网络、稳定信息联络员情况反馈网络和快速反应联动网络,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工程和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建设,建成了集打、防、管、控于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记者:到目前为止,衡水市综治工作在服务“调转治”方面,有哪些成效呢?

  戴国华:今年1到5月份,我市治安、刑事发案同比分别下降18.2%、15.3%;共排查矛盾纠纷3449起,调处3263起,调处率达95.3%;在15个市直部门建立和完善了行政调解室,各县市区已建立了专业行政调解室92个;全市农村、城市社区共有平安志愿者近21000人;市区街面巡逻警力提升35.2%;投入科技防范资金5939.05万元,社会面监控摄像头安装率为95.6%;“视频监控网”市公安局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县(市、区)公安局平台已陆续连接。群众满意率、安全感和平安建设知晓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