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雅婷
1956年4月11日,燕山脚下的某个小村庄里,贫瘠土地上春耕的村民,并没有注意到一个年轻人的兴奋与欣喜。就在这一天,就在上一刻,这个年轻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那个年代里,贫穷是大山里唯一的标签,忍饥挨饿更是山里人基本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带着父老乡亲摘下贫穷的帽子,就是要让父老乡亲吃得饱、穿得暖!”年轻人的心里似乎有一团火,那是青春的火,是作为一名年轻党员骄傲的火!
作为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年轻的村干部,年轻人时刻把党的要求铭记心中,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每一次公社集体劳动,年轻人永远选择最苦的活儿;每一次串户调查,年轻人都会拿着本子默默记下每一家的情况。后来,年轻人与村里另外几名党员一起,辗转几个城市,推销村里的农产品,并且根据城市里的需求合理整合村内种植情况,终于让村里人兜里有了钞票,脸上有了微笑。
这个年轻的党员,叫张俊杰,他是我的姥爷。关于他的故事,是村里老者竖着大拇指讲给我听的。
1987年7月22日,还是在那个小山村里,夏日里纳凉的人群聚在了村委会大院。就在这一天,五名预备党员转正,成为正式的共产党员,这其中有一位22岁的姑娘。她是村里的妇委会主任,尚未结婚的她已经肩负起了村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任。成为共产党员之后,她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从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姑娘,到村里的“热心大姐”,她走访过每一个新婚夫妇的家庭,更是调解过无数次家庭矛盾。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就是要把解决群众问题当做重要工作。”这是姑娘朴素的党员观,也是姑娘在入党后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村民,需要生活状态的改变,姑娘走街串巷中解决家庭纠纷,化解邻里矛盾,让乡村的环境更和谐。
这位党员姑娘,是我的母亲。关于她的故事,一些是听老人们说的,一些是我亲见。
2008年5月20日,宽敞的教室里坐满了老师和同学,一名高中生即将宣读她的入党誓词,她终于也要成为一名党员。
如今一晃,十一年过去了,当初那个颤抖着宣读誓词的女同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法官助理,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卷宗和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面对的是法律与人情的撞击、情感与理性的撞击,更是无数次的考验和无数次的挑战。
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是她工作的导向标,有时候有诱惑,有时候想放弃,但每次看到单位楼里闪烁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那几个大字,再想想自己的初心,都会咬牙坚持。
这名党员,就是我。关于我,我希望也有精彩的故事,由我亲自演绎。
我们三代人的故事,只是万千共产党人故事中渺小的组成。如今姥爷已经去世,他遗物中工整的工作记录还可见他曾经的热情;母亲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左邻右舍的困难,她从不吝惜帮忙。而我,也在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给更多当事人法律之上的严谨公正、法律之外的温暖温情。
姥爷那一代共产党人,用双手战胜了贫穷;母亲那一代共产党人,用坚持推进着国家政策的落实;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用勇气追寻着梦想的价值。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变的永远是共产党人的那颗初心。
(作者单位: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