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文举 记者 陈兆扬)在献县法院民事诉讼案件登记表中,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2018年,法院新收案件4269件,比2017年减收742件,同比下降14.8%。而在“一乡镇一法庭”案件登记表中,也有一组数字:全院13个乡镇法庭共登记各类民间纠纷486件,成功调解475件。“在民事案件总体趋势普遍上升的情况下,我们法院实现了 民事诉讼案件明显下降,应归功于‘一乡镇一法庭’建设工作。”献县人民法院院长孟德胜如是说。
从2013年开始,献县法院将“一乡镇一法庭”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落实,并取得县委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把“一乡镇一法庭”建设纳入献县“平安五网”(农村纠纷排查调处网、视频监控网、巡逻防控网、预警报警网、服务管理网)建设中。县委政法委多次召集乡镇和有关县直部门,到法院召开“一乡镇一法庭”建设、诉非衔接等工作推进会,并以“两办”的名义出台相关文件,指导“一乡镇一法庭”工作规范开展。同时,法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选调工作能力强的中层领导兼任庭长,配齐设备开通远程视频调解系统,为驻庭陪审员发放补贴,建立调解专用的QQ群和微信群,以方便当事人足不出户接受调解咨询、解疑释惑。
献县法院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6+3”工作模式,在乡镇法庭6项主要职责基础上,又增加了协助送达、协助执行、协助巡回开庭等职责。出台了《关于加强“一乡镇一法庭”驻庭工作,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案件来源、工作流程、工作纪律,建立了庭长工作日志和调解工作档案,实行“一村一档、一案一卷”。为推进诉非衔接相结合,该院编印了《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手册》,汇编了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调解常识技巧、调解工作流程、调解文书样式、司法确认流程,较好地指导了“一乡镇一法庭”工作规范开展。
为使“一乡镇一法庭”扎根乡村,法院着力打造了一支“帮大哥”队伍。每年为人民陪审员订阅《河北法治报》,送去精神食粮,并落实 “基本待遇+绩效补贴”奖补政策,坚持每年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开展优秀法庭、优秀人民陪审员、无诉乡村创建等评选活动,激励创先争优。几年间,“一乡镇一法庭”中涌现出了许多爱调解、会调解、人民群众信服、乡镇党委信赖的乡镇法庭人民陪审员。
2018年5月,南河头乡北单桥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拓宽主街过程中遇到了麻烦。原来是村民秦某不同意占用其房后的一处老宅基地。情急之时,村党支部书记想到了在南河头法庭从事调解工作的陪审员赵清峰。一个电话打过去,老赵立即赶到现场。老赵利用早晚时间,两天七进秦家门,耐心劝导,讲“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来之不易,讲开街修路利人利己利子孙,并提出合理的补偿方案。秦家人的态度一点点发生转变,最后达成协议,工程顺利复工。
由于成绩突出,献县法院2014年获评沧州法院“一乡镇一法庭”建设先进集体;2015年4月,全市法院在献县法院召开“一乡镇一法庭”建设现场会;2018年6月和2019年2月,献县法院两次在全市法院会上作了经验交流;特别是2018年8月,在省法院组织的衡水座谈会上,献县法院就“一乡镇一法庭”建设工作做了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