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瑞红
出差回来,已临近午夜,街道两旁挂满了大红的灯笼,上方横挂着一道道彩灯做成的中国结,整条路金碧辉煌的。回到家中,小院的树也被爱人从头到脚装饰了彩灯,灯光闪闪发亮,像一棵五彩树。这是农历腊月二十二的夜里,浓浓的年味就这样扑面而来。
想起我们小时候,哪有这样的五彩斑斓,能拥有一个灯笼已经是很不错了。在年集上,在孩子拽着衣角不走的耍赖下,在大人们权衡了口袋里的钱如何分配后,终于一个纸糊的灯笼到手了,外带几支小蜡烛。灯笼纸上画着各色图案,有山水,有花草,有翩翩起舞的古代美女,也有手拿大刀的将士。小蜡烛点燃后,在烛光的摇曳下,那些山山水水、花鸟虫草好像也灵动起来,尤其是那衣袂飘飘的仙女,竟像是要从灯笼上走下来一般。那时候,我们总是挑着灯笼在大街上炫耀,争论着谁的灯笼最好看。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一不小心灯笼就燃着了,在孩子们无奈、委屈、遗憾的注视下,灯笼一点点化为灰烬,只剩下灯笼杆。挑着一杆子的后悔,垂头丧气地回家,但很快会在一挂小鞭或者一朵彩色鬓花的诱惑下鲜活起来。
母亲的年总是在蒸炸烹煮的忙碌中度过。一过腊月二十,母亲就扳着指头数,哪一天蒸,哪一天煮,哪一天炸,鸡、鱼、排骨一样都不能少。大锅大盆大勺这些平时用不到的都拿了出来。母亲做事有板有眼,该哪一天做完的绝不往后拖,所以那几日总是熬到后半夜,挑灯夜战。母亲说烧火蒸的馒头好吃,所以就找人在院里盘了锅灶,平时捡拾些柴火存起来。过年我和哥姐帮着母亲添柴,拉风箱。记得有一次忙到深夜了,锅已经圆了气,添好柴,只等小火慢熟了。我们回屋等着,没想到,连熬几天太累了,不觉得窝在沙发上睡着了。突然一股煳味飘进来,原来火太大,锅底下的水熬干了,所幸馒头没受太大影响。忙碌好几天,在母亲的巧手下,一盆盆的红烧肉、酥肉锅饼、丸子,一筐筐的馒头、花糕、包子,争先恐后地出炉了。母亲做的很多,所以那些东西每每要吃到正月十五。遇到天冷还好点,要是打春早,吃到最后那些东西就都变味儿了。母亲总说,明年要少准备些,可是这一句话她每年都在重复着。
从我记事起,姥姥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她总是盘腿坐在炕上纺棉花。她的听觉特别好。小时候,大年初二跟着母亲回姥姥家。一进院子,大声喊“姥姥”,姥姥便能从声音听出来是我。急忙停了手里的活儿,从炕柜里拿出一块点心或者放绵了的香香的苹果,塞给我吃。姥爷家户院大,年前去看望他们的晚辈很多,无非就是拿斤点心几个苹果罢了。他们自己不舍得吃都放到炕柜里,留着给孩子们吃。姥姥姥爷住在堂屋,二舅跟姥爷住在一个院里。我至今记得一个画面,二舅家的小表弟双手扶在东屋门框上,身子在屋里,探出半个头来,怯怯地往这边看。姥爷悄悄地冲他招招手,他便抿着嘴飞快地来了,姥爷便会把母亲给他们买的好吃的塞些到他衣襟里,他扭头便跑了。
姥爷有两个儿子。在姥爷那个村庄,过年煮了饺子后都要把头碗饺子端给父母。包饺子的时候,都会把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传说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有福气的人。大舅二舅家的硬币总会被姥爷吃到。我每每会听到大舅母二舅母争着在跟母亲说,今年的硬币又被咱爹吃到了,包那么多饺子,硬币就会在端给咱爹的那碗里,你说咱爹的福气多大呀!我至今都不知道他们端给姥爷的饺子真的是随便盛的吗?
过年的时候,奶奶最喜欢贴窗花。奶奶家盘的是火炕。天寒地冻的时候,一吃完晚饭,奶奶就把堵着炕火的砖拿开,再把煤火烧旺,火光映得屋梁上通红一片。钻到被窝里,任它外面寒风刺骨,大雪纷飞,里面却暖和得很。火炕的一端连着旧式的木格子窗户,用纸糊着。过年的时候,奶奶便会在这些木格子上贴上窗花。邻居有个哑巴爷爷,个子很高,黑黑的瘦瘦的,眼窝深深地凹陷下去,总是拿手在胸前“啊啊”比画着。这位哑巴爷爷心灵手巧,剪得一手好窗花,十二生肖、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福春字,都在他的剪刀下栩栩如生。奶奶便会在年前的某一天,割上几刀红纸,将哑巴爷爷请到家里,把她的窗户装点得花团锦簇。哑巴爷爷去世后,奶奶就自己剪,但她对自己剪的总是不满意。常常望着窗格叹上一口气。如今奶奶也去世二十多年了,每到过年,她的贴满窗花的木格窗便会亮亮地浮现在我面前。
婆婆喜欢回老家过年。那时候,冬季特别寒冷,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农村的冬季更冷,仅靠煤炉取暖,我只要回去就会冻得手脚冰凉,穿得再厚也不敢离开火炉半步,常常被煤火味儿熏得头疼。但婆婆却不管,雪下得再大,路再难走,也阻止不住她回老家过年的脚步。因为老家有她的公公,我们的爷爷。婆婆说,只要你们爷爷在一天,我就不能在外边过年。所以每年春节,我们也只有追随着婆婆的脚步回老家过年。其实那时候,婆婆也六十多岁了,老年人是最怕冷的,何况在城里暖和惯了,我们都劝说,买点东西回家看看就是了,但她每年还是义无反顾地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起五更去给爷爷磕头问安。
我们中国人就喜欢团圆,团聚是过年的主题。爷爷去世后,又过了几年,在我们的极力劝说下,婆婆不再回老家过年了。弟兄几个便在大年初一这天集中在某一家,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虽然有姑娘嫁出去了,但也有媳妇娶回来了,所以人并不见少。去年年底,二哥家添了孙子,这下过年时更热闹了,婆婆在她八十岁的时候当上了老奶奶,四世同堂。
(作者单位:成安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