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02月01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喜庆秧歌 闹新春

    □ 刘奂明

    我的家乡春节娱乐活动多种多样,最受欢迎的大概非扭秧歌莫属。

    扭秧歌不需专业舞台,在大街上找一块能容纳数百上千人的空地,就能当作“露天剧场”。这种娱乐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敞开大门,不用报名,全凭自愿,男女老幼皆宜,如果不怯场,人人随时可上阵。

    秧歌场上,人们可随心所欲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有的男扮女装,有的女扮男装,有的则独出心裁扮演丑角,故意穿着奇装异服,脸上抹得红一块、绿一块、黑一块、紫一块,无论装扮还是动作都极度夸张,目的就是标新立异,吸引观众眼球。

    《西游记》热播那年,我们村俩小伙子特意买来道具,装扮成孙悟空和猪八戒,一个腰缠虎皮裙、手舞金箍棒,一个挺着大肚子、晃动扇风耳、扛着九齿钉耙,表演各种滑稽动作,让观众忍俊不禁,一上场就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扭秧歌更得有乐队助兴——吹唢呐的为主角,一般都是掏钱聘请的民间艺人,三四个足矣;打鼓、敲锣的为配角,锣鼓手通常由本村村民免费担任。扭秧歌充满艺术感,美不胜收,张弛有度,节奏由慢到快,欢快奔放,场面热烈。唢呐、锣鼓和表演者浑然一体,每每扭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到此算扭一场。吹唢呐的艺人能暂时歇一会,锣鼓手却不能有片刻停歇,仍不知疲倦地敲打,以便演员伴着锣鼓的节奏绕场休整。待唢呐声响起,又一场表演拉开帷幕,如此循环往复,一场接一场地扭。

    看,锣鼓喧天唢呐震耳,“草根演员”各显神通,观众各个喜笑颜开,洋溢着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象。如此欢快热烈的氛围,很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小孩子们扭秧歌不讲究,喜欢混在秧歌场嘻嘻哈哈凑热闹。我发现小朋友可如此随便上场自由发挥,就加入他们的行列。谁知,刚进场就被爸爸发现,当即遭到严厉批评,说想扭就好好扭,不能凑合。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不认真扭秧歌。现在想想,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更加养成了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干啥事都不凑合,干,就认真干。

    秧歌场不仅是农民春节娱乐的剧场,更是青年男女展现才艺谈婚论嫁的舞台,有不少人在秧歌场一扭定终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岁月悠悠,历历如昨,普普通通的秧歌场,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迸发着辞旧迎新的豪情,书写着励精图治的传奇。天长日久,我发现扭秧歌亦如人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不同的是,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人在场内,有人在场外;有人当演员,有人当观众;有时陷入低谷,有时攀上高峰。

    这一民间娱乐活动哪年兴起,不知道;谁发明的,不知道。这对乡亲们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以不可争辩的现实成为农村春节不可或缺的娱乐盛宴。多少年多少代,备受农民青睐的大秧歌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乡亲们从小扭到老,扭了一年又一年,换了一茬又一茬,至今依然扎根民间沃土,红遍冀东。铿锵的锣鼓,悦耳的唢呐,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人群,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喜庆欢快的迎春图。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提高,乡亲们的春节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扭秧歌这一传统民俗仍大受欢迎。吹起高亢嘹亮的唢呐,敲打欢庆丰收的锣鼓,乡亲们年年扭起秧歌贺新春,企盼岁岁风调雨顺、家和业兴、国泰民安。

    (作者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公安局)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