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去看普通小病,却被要求去做“高科技”检查,诊疗费动辄几百上千元,这种现象今后有望得到遏制。国务院法治办4日公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送审稿)》拟规定,国家制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对大型医用设备按品目实行分级配置许可。医疗机构不得未经许可擅自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防止从“以药养医”转变为“以械补医”。(5月5日《人民日报》)
“以药养医”之下,公立医院对药品加成导致药品贵,也会给患者多开药,药开得越多越贵,医院收入就越多,增加了患者负担。而“以械补医”则是在“以药养医”基础上,乱开检查单,诱导病人滥检查,成为增加患者负担的又一推手。现在,我国医疗改革正在逐步破除“以药养医”,而作为过度医疗另一面的“以械补医”,也当寻求治理之道。这不光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是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必要路径。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12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高广生透露,截至2014年底,全国8677所政府办的公立医院长期负债合计2333亿元。这是全国所有公立医院财务状况在媒体上的首次亮相。
为何会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没缓解,公立医院反而债台高筑?除财政直接投入不足之外,不少专家归咎为很多医院无序盲目扩张,效率低下,成本难控。确实,这些年不少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床位数都在大幅增加,需要巨额投入。尤其是,大型昂贵医用设备和高值耗材不断引进,一些疾病本来依靠普通设备就能确诊,却要引进高精尖设备,国产设备本来足够胜任,却要天价采购进口设备,如此一来,再会赚钱的医院也可能负债。
滥用医疗设备的另一后果,是产生腐败和加剧医保基金缺口。大量采购使用医疗设备,有的是“以械补医”,有的却是损公肥私——背靠政府,通过天价采购高端设备获得大量回扣,以中饱私囊,却将成本转嫁给患者。去年11月,卫计委等五部委发布的消息称,在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中,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医用耗材的占比增加较快。过度医疗是引发医保基金流失的最大缺口。防止“以械补医”也是对医保基金的必要“节流”。
一言以蔽之,不得未经许可擅自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一箭多雕”。国务院法治办公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送审稿)》规定:医疗器械使用单位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配置许可证后方可配置;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状况进行评估,规范其使用行为。期待相关规定的落地,免得医院的“设备依赖症”始终成为患者、财政、医保基金的沉重负担。
□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