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法绪
6月份,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框架意见正式见诸媒体。除了“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尽管之前早有耳闻,此次毕竟是白纸黑字,要动真的了,也就有所留意之外,所谓“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对公安、安全机关侦查人员“探索试行主办侦查员制度”之类高度概括或曰抽象的表述,当时并未过多关注。
然而,新近出版的《南方周末》从一个小小角度,揭开了司法体制改革大幕的厚重:《二十万法官大过滤:谁能留下》开篇就讲:全国法官即将经受“六十年来最大的变革——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将不再是法官。”文章披露,“某省的试点方案之前被高层否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完成后)法官定(保留)的太多,(占全院人数)达到50%左右;上海方案(法官压缩至总人数的33%)首先获得肯定,据说就是因为‘更加严厉’。”
不客气地讲,多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积淀,庞大的政法队伍里,难免鱼龙混杂,人员参差不齐。此次改革,无论是提高法官、检察官的“门槛”,还是强化警察的专业水准,通过大大削减“留用率”,将滥竽充数者、尸位素餐者淘汰掉,决策层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使在其位者能胜任办案、判案的需要。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没有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再科学,也难以实现司法公正”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中央铁腕整肃的,岂止政法界?打“老虎”、拍“苍蝇”声势一浪高过一浪,贪官污吏应声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从去年以来的“光盘”行动,清理超标准办公用房,到眼下紧锣密鼓的公车改革,为“官”者的“油水”被抹去,“排场”、“架子”被拆散,广大群众额手相庆。道理很简单:既是人民公仆,哪能像旧时代的“老爷”“大人”?!
头顶蓝天,脚踏热土,别忘了时不时扪心自问:说过的话,对不对;做过的事,愧不愧。有这份检点的自觉,才能行得正,站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