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韦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
又是粽叶飘香时,在欢乐的儿歌声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因“端”和“初”相同,“五”又与“午”相通,因此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也叫“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便是后来的“赛龙舟”;又说人们为祭屈原而投放了许多饭团到江中,怕为蛟龙所食,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成了后来的粽子样。
在端午节这天,民间有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佩香囊、喝雄黄酒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各地习俗有同有异,但端午节吃粽子,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差不多。
与南方粽子的咸不同,甜,是北方粽子最基本的元素,以豆沙、红枣为主。儿时的记忆中,家家户户包粽子。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筹备苇叶。那时山青、水绿、天蓝,到了适合采摘的时候,人们一大早就挎着篮子或背上篓子,三五成群地朝河边走去。先到的挑近处长势好的,晚到的只能再往深处走,不管怎样,总能摘够所需,满意地提回家。
苇叶洗干净后,需用开水煮。糯米头天晚上就得泡上备用。端午节那天天刚放亮,就开始忙碌了。根据苇叶大小,取两到三片折成漏斗状,放一勺米,再放红枣,后再放一勺米压实。多余的苇叶包好整个粽子,用棉线绑结实后,就包好了一个。为了让粽子有不同口味,还会加上花生、绿豆之类的东西。
等粽子全部包好后,就放到院子支好的大铁锅里,点燃柴火煮起来。熊熊的火焰舔着锅底,像急不可耐的心情在燃烧一样。但不能着急,开锅后还要文火慢慢煮几小时。也许,这便是传统食物的生命力所在。
太阳慢慢升起,左邻右舍陆续飘逸出浓浓的粽香,在鸟叫声中扩散着,扩散着,大街小巷洋溢着端午的气息。剥开粽叶,撒点白糖,轻尝一下,香甜可口,沁入心扉,这是辛勤劳作后收获喜悦的味道,是幸福生活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和田地、乡亲、勤劳、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说不清、道不明,却又魂牵梦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