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4月29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危情七小时 深山大救援

  刘 洁

  去年12月15日晚上6点38分,我中队接到报警:一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驴友团在邢台县九龙峡景区迷路,其中的66人被困在栗树坪村一带的山顶,已经四五个小时,天已经全黑,而且被困地点是未开发的野山,如不及时营救,他们肯定出不来,随时还有生命危险,情况万分紧急,我当即带领9名战士赶赴现场。

  时至冬至,华北山区寒风习习,大雾弥漫。夜幕下,救援车辆急速奔驰在狭窄崎岖的盘山路上。想到冬季山区昼夜温差很大,没有食物和御寒的衣物,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命,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快、再快点……100多公里的行程,我们只用了1个多小时。

  到达栗树坪村后,进一步得知被困驴友所在山峰位于太行山深处,海拔达到了1800米左右。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不足十米的能见度,加上山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搜救的难度远远超出想象。一名白天刚从山上下来的驴友面露难色说:“太危险了,山上根本没有路。”一旁的村干部说道:“雾这么大,路又难走,连方向都辨不清,上哪儿去找啊?不如等雾散点儿后再上去吧。”救人一刻不能耽误。我对他们说:“拖得越久,被困群众就越危险,再晚点非得冻僵了不可,马上出发。”

  就这样,我和战友们在村干部引路下,背着近60斤重的抛投器、救生软梯、消防大绳和照明灯具等救援器材,向大雾弥漫的山中进发。山路上沙石混杂,崎岖陡峭,荆棘遍布,途中经常会遇到宽仅为半米多的峭壁,峭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一不小心就会跌下去,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救人的决心。我们摸索着攀爬前行大约1个多小时,终于能隐约听到被困驴友们呼应的声音,我们顿时激动不已。此时,有的驴友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有的体力透支靠在山石上,有的受伤了还在流血。当他们看到我们的出现,顿时一阵欢呼,有的抱着我们号啕大哭:“消防战士们来了,我们有救了。”我高声喊道:“大家不要慌,我们一定把大家全都救下山!”战友们迅速脱下战斗服给几个年岁较大的驴友穿上,一边包扎好几名受伤驴友,一边清点人数,分发手电准备下山。

  上山险,下山更险。这么多的人沿着坡度60度、落差几十米的峭壁下山显然不可行;用消防软梯和安全绳直接输送又太危险;天黑雾大,如果贸然下山,一旦受阻就要返回来重新走,大家体力根本吃不消。反复考虑后,我带着一名战士和村干部,三人手拉手,用救援绳连在一起,半蹲着从山坡往下滑,并沿途做好标记。我们脸上、胳膊上被划破,阵阵刺痛,但顾不上查看,忍着疼痛继续前行,终于开辟出一条“之”字形的生命通道。路找到了,我们决定分批将被困群众转移下山。我和战友们一起用绳子连起人墙站在靠近悬崖的外侧,保护群众贴着山的内侧小心翼翼地往山下爬。一次一次的往返营救,我们要走几倍的路程才能保证所有被困驴友下山,实在走不动的群众,战友们就背着或扶着他们走。当走到一段长约50米、宽仅为半米的峭壁时,有一位老大爷不小心脚下一绊,眼看着就往悬崖边倒,跟在后面的我眼疾手快,猛地一跃,一把抓住了老大爷,脚下的碎石落到深沟里啪啪作响,惊出大家一身冷汗。还有一名57岁体态偏胖的大妈,身体已经虚脱,呕吐不断,好几次快要晕倒,颤巍巍地说:“小伙子,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们先走吧。”“我们的任务是把你们全部安全带下山,一个都不能少。”我扶着她安慰说,“大娘您坚持住,我们背您走。”

  大家搀扶着、相互鼓励着,漫长的两个多小时后,66名被困的中老年驴友全部下山,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再次受伤。有的家属此时已经从城里赶到了山下的村子,激动地冲上去与被救出的亲人拥抱在一起。那天回到驻地已是凌晨四点,虽然我突感全身疲倦,但是脑海中群众满意的笑脸让我无法入眠。我一直在想,别说是当晚救援的深山、野山,哪怕是火山、刀山,只要是人民群众一声呼唤,我们也在所不辞! 

  (作者单位:邢台市公安消防支队邢台县中队)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