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2014年各省公务员考试大幕拉开。截至3月26日,已发布招录公告的23个省区市中,16省份报名人数集体下降,其中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如浙江去年报名者高达36万,今年最终缴费确认的为22.7万人,剧减37%。其他省份亦出现10%-30%不等降幅。
——3月27日《新京报》
A
公考降温 读不出就业理性
贾志勇
如果从公务员招考降温,可以证明现在的青年人对自己人生设计、对自己入职行业的定位,已经走向了理性的一面,自然是值得欣喜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以为不尽然。
起码,这首先是受当前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反对“四风”的影响,使得公务员管理更为严格,更为规范。以往闪烁在公务员头上的光环黯淡了,那些油水、外快被遏制了,公务员已经很不好当,甚至是高风险职业,那么一些为着赚取更多好处或实惠而选择公务员职业的人,一些感觉公务员岗位及收入难以满足自己人生理想的人,自然要退出这个竞争圈。
就此,我们显然不能认为,这是出于一种理性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否认,大多数人都是趋利的。而社会一旦纵容这种趋利意识,并让这种意识得逞,就证明社会发展环境中,存在着暴利行业,以及社会分配上的不平衡或不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公务员招考降温,并不意味着青年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一定就是进企业,或自己创业。倘若不选择当公务员,大家都是进企业,都去踏实创业,这对做大经济蛋糕,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当然是极好的事。但是,我们能切实得出这种结论吗?他们就业或创业,会很顺利,轻而易举吗?似乎也都不能。
可见,上述所及青年不考公务员,以及进企业或自己创业,或者自己从事别的什么的人生选择,多是缺乏理性,不够自然而然的。尤其,这大有逼着青年们必须做某种选择的嫌疑,即他们必须这样或那样做,除此别无选择,没有别的任何出路。
当青年人的就业选择,不是本着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而是本着眼前利益,瞄着热门行业,那么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只能呈现为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难见科学、和谐、良性、可持续,问题重重。并且,社会上一定会有很多行业或职业,要被边缘化。尽管这个行业或职业,作为社会诸多行业或职业之一种,作用甚至很重大。
很显然,社会真能呈现为理性就业,亟须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培育、打造,使其更优化。这其实是在呼吁政府和社会及早跟进顶层设计,拆除阶层固化藩篱,让广大青年有更多公平就业或创业的机会,并且上升空间宽泛、通道畅通。毕竟,青年不参加公务员招考,必须保证他们要有正当职业可从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B
“招报双降”传递怎样的择业讯息?
张玉胜
尽管2014年公务员考试的考录竞争仍不失“激烈”,但包括京沪粤在内15个省市的“招报双降”却已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导致持续高烧不退的公考热首次呈现下滑颓势,“招报双降”背后又传递出怎样的择业讯息?
公考报名人数减少首先缘于公务员招录规模的缩小。基于“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的民本理念,新一届政府在上任伊始便承诺“约法三章”,其中就包括“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精兵简政内容。各省市公务员招录人数的减少,既是转变政府职能、践行缩编控员的务实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公考招录的“供求关系”,影响到人们的报考热情。
公考报名人数减少也是反腐倡廉卓有成效的现实反映。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管理趋严,公务员隐性福利锐减,待遇前景不被看好,“公务员不好当”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加之贪腐高官落马、公款吃喝被禁,公车私用受阻等反腐效应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公务员的印象正在被逐步剥去“神秘”面纱、褪去耀眼“光环”、走下“艳羡”神坛。“泯然众人矣”的职业认知,势必让曾对“公务员”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们,不得不对“公考”重新审视、谨慎三思,甚至望而却步。
公考报名人数减少更有体制内外舆论信息的影响因素。基于实惠心理,人们对公务员的认知或许更在意体制内人员的现实表现。而诸如副镇长因难以养家而辞职、河南六成公务员因收入太低欲跳槽、公务员集体“哭穷”等“体制内”言行,以及人大代表呼吁给公务员涨工资、民众要求健全公务员“退出”机制等外部信息的屡见报端,也对社会“公务员工资待遇偏低”、“职业同样有风险”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强化作用。
报名人数的首度“缩水”,也许未必代表“公考热”的真正降温,但它的确昭示着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有矫正价值取向、转变择业观念的倒逼与引领作用。毕竟公务员不过是基于社会分工的一种职业而已。正如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吴忠民所言,“公务员报名人数下降说明公共权力开始回归正常,人们不再盲目迷恋公务员了,求职者对公务员待遇福利预期的下降,能够让他们更理性地进行就业选择”。
量变的温度与质变的难度
C
王旭东
从公考的招录与报名人数的变化,确实可以洞察到“量变”。或许,2014年是公考的一个“拐点”,即便还不能定性为“公考降温”,但从量变的温度变化看,下降的趋势似乎很明显。不作好坏评判,不搞褒贬认定,但对这种现象进行大胆的、多元化的预测可是必需的。当然,在预测与判断时,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其一,公考的正义性毋庸置疑。时下的公务员招录制度具备公平正义的资质——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通道,解决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有利于打破官员“世袭”,消除阶层固化,逆袭官二代的“子承父业”,尤其是,给草根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给平民一个人生出彩的机会,体现程序公正与社会正义。
其二,公考存在与生俱来的弊端。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来,国家公务员报考数量持续走高,就职于国家机关也成为很多高学历人群的第一择业目标,加上“优中选优”的严格筛选程序,使得国家公务员考试产生很强的精英吸纳作用。并直指其弊:公共部门垄断社会精英资源,不仅使其他社会部门无法吸纳有用的人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权力监督遭遇深刻危机。
量变孕育着质变的能量、奠定质变的基础。就目前的“量变温度”能不能蒸发掉公考的诸多弊端?能不能引发公考的质变?客观地讲,有一定的兴利除弊之功:公务员“光环”的有所减弱,是职业的返璞归真,吸引力随着含金量的削弱而下降,这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其“精英吸纳力”,有利于精英的“分流”;“光环”褪色,更有利于草根的生长。
质变的难度不容低估。单纯的“量变”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尚不足以引发“质变”。在现行的公考制度下,自由选择与“自然淘汰”显然难以达到质变的临界点。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公务员招录制度的改革,各地都在进行着谨慎的探索,这也是量变的过程,有必要“蹄疾而步稳”推进这项改革,以更好地实现其公平、公正、公信的“公品质”,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