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秀礼 王智勇
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之后,全面实现小康进入了倒计时。作为岗底村党总支书记的杨双牛对实现全面小康问题,在邢台市人大会上提出了“人均”小康不能“被小康”的观点,此观点赢来了广大代表的赞同。记者为此专访了邢台市人大代表、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
记者: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您在人大会上所提到的“均小康”、“被小康”怎么理解?
杨双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理解总书记的话,其应有之义,就人均纯收入讲,是要看每个地区、每个村庄、每个家庭、每个老乡腰包的收入小康不小康。
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翻一番的目标看,全国2020年11838元,河北11916元,邢台9930元,中原经济区规划目标是16000元。中原比全国目标还高4162元。邢台市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65元,人均收入如期实现翻番但还比全国相差1908元,比全省差1986元,比中原经济区差6070元。这么大的差距,如果不拿出点真玩意儿,到2020年第一个百年,我们邢台如果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可能一些县市将只能被全省背着进小康,被纳入中原经济区版图的邢台有可能被迅速崛起的中原背着进小康。
邢台不能“被小康”。而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邢台就是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也将是全国富裕地区背贫困地区的小康,大部分地区大户的少数人背一般多数人的小康。“平均”“被小康”是不完全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是老百姓不想看到的小康,也不是领导希望的小康。过去我们也评小康村,不过那时小康的叫法没有“全面”两个字,当时“被小康”的群众有怨言,编顺口溜说:牵着牛,背着筐,跟着领导奔小康,要问小康在哪里,小康就在牛皮上。群众的怨言听起来有点“刺耳”、“难听”,有点“片面性”,但它却反映了群众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也说明“真金白银”的小康是群众的向往。
记者:听您这么说,我们邢台的农民要实现“人均”小康还有艰巨的路要走,您认为目前小康路上农民应该怎么样才能不“被小康”呢?
杨双牛:提高村民的素质,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路子。常言说,腰包空空,一定是脑袋空空;脑袋不空空,腰包还空空,一定是人缘空空。邢台农民收入低的一个原因也是穷在“脑袋上”。实际上这些人是全面小康路上一部分中的“多数”,一旦他们富了脑袋,就成了小康路上的“D字头列车”。例如,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从2009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他们几年间培养了农民学生9000多人,这些农民都成了富户。现代职业学校把学校送到农民家门口,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企业、养殖场,让这些农民2—3年拿到中专学历,同时进行技工培训,1年半内拿到国家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颁发的技能工证书,这是一项改变农民命运的伟大工程,刘延东副总理曾对邢台现代职业学校给予很高评价。送教下乡不仅是解决“谁种地”的问题,也是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的大问题,这“四化同步”的“短板”、“短腿”不解决,全国全面小康建设将会不“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对农村干部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群众期盼的小康勇于担当。邢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难度很大。邢台不能甘于落后,而且应像省委领导要求的那样,还要在小康路上多抱几个“金娃娃”。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提高农民素质,也提到了“谁种地”问题,这个问题与实现全面“小康”有着怎样的关系?
杨双牛:去年,内丘县侯家庄的乡长讲了一个故事:去年春天她到一个村查看防火情况,要求支部书记给她找几个年轻人到山上看看有没有火灾隐患。56岁的支书告诉她说:“我是村里最年轻的男劳力了。”这是农业效益比较低的原因。我们鼓励农民进城,我们强力推进城镇化,但农业现代化不能丢,因为中国人端的“饭碗里盛得不是自己土地上产的米”,那是不可想象的危险。国家划了两个“红线”:一个是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一个是16亿亩的粮食红线。谁在第二个“红线”耕耘,中央一号文件说得明白:建立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流转。但细分析起来,我们撂荒的土地是多少?有多少大户、多少家庭农场、多少企业及合作社能接纳多少土地?还有未来谁是大户,谁将是家庭农场主?都需要研究,并写出答案,答好满分。否则,到2020第一个百年梦想之日,我们不可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更不能超过中原的全面小康目标,站到中原的中央舞台上,还将会使我们地处中原最北边沿的邢台被边缘化。
记者:您提出,邢台实现全面小康,不能立足靠“平均”,要着力实现“人头”小康。在“人头”小康的路上,能否具体说一下我们现在存在的薄弱地方或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杨双牛: 全面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四轮驱动”奔小康。“四化同步”哪一步也不能少,少一步就会拖全市全面小康的后腿,“四化同步”,既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金鸡独立”,顾此失彼,必须开足马力“四轮驱动”,像孟祥伟市长在2013年人代会上说的那样:“开上D字头的动车组,每个车厢都有动力驱动。”眼下,我们的工作还有弱项,我们的视野还有盲区,该着力的“点”还没有“着力到”。譬如,时代的节点告诫我们,人口红利在“四化同步”中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恰恰对这一点有些忽略或重视不够。高科技人才靠我们引进,技能性人才靠我们培养,这是走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技能性人才靠邢台的众多学校来培养,我们也有能力培养。这不仅是解决“谁来做工”的大问题,也是走好“城镇化”、实现“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引进来的高科技人才那是人家的,来不来我们说了不算,技能性人才我们培养了就是自己的,是“永久牌”的。“谁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还隔着手。”道理就这么简单。我们这么多大专、中专,有与邢台特色产业对接的信息、电焊、车工专业,机电、裁缝等上百个专业,何不利用邢台的“学府”来改变邢台人民的命运?一个人技能工人,月收入5000元,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邢台市爱晚红枫职业培训学校进行老年病人护理培训,这个专业在社会上是“潜力股”职业,也是农民奔上小康“快车道”的捷径,每人每年能多创造4万元的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