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图 杨振宇
第四个苹果的故事
第一个苹果让夏娃吃了,产生了人类;第二个苹果砸在了牛顿头上,人类发现了万有引力;第三个苹果让乔布斯咬了一口,创造出个人电脑;第四个苹果送给了岗底人,使他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题记
太行山中南端腹地。从内丘县城西行55公里,翻过有360道弯的栗峪坡,便看到在白鹿角川与摩天岭川交汇处,有一座山岗突兀前伸,嵌进河道,成为两道山川的分水岭,也是当地的标志性景观。人们为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九龙岗。循岗往里进,在岗坡相连的右侧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岗底村。
岗底村不大,只有198户,677口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800里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
话说岗底村有个村民叫杨玉松,此人比较憨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杨玉松家有两棵苹果树,一颗在院子里,一颗在房后边。两棵树都有两丈多高,长得十分茂盛。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两棵苹果树是岗底村最早的苹果树,活到现在,树龄至少也有60多年了。
每年4月下旬,当苹果花盛开时,绿绿的叶子,红红的花蕾,白白的花朵,招来蝶飞蜂舞。一阵风儿刮过,淡淡的清香飘过半个小山村。到了中午,树上的鸟儿在唱歌,树下的顽童在嬉闹,又给宁静的小山村带来了不少情趣。
可是到了秋天的收获季节,两棵苹果树也给杨玉松一家带来了不少烦恼。烦恼的来源恰似“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村里的顽童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树上熟透的苹果,稍不留神,就像猴子一样快速爬到树上,摘下几个苹果,然后从树上跳下来,一溜儿烟不见了踪影。都是乡里乡亲的,杨玉松家里人不愿意为了几个苹果得罪人,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杨玉松却不干了,把看管苹果树的事儿揽了过来。杨玉松一是不怕得罪人,二是年岁也大了,由他日夜守着苹果树,孩童们再没有机会偷摘苹果了。
上世纪70年代初,岗底村开始在山坡上种植苹果、板栗和柿子。那一年,岗底村种了30亩苹果树,都是国光、白龙、黄香蘸一些品种。孩子们见村里种了苹果树,以后能分苹果吃了,别提多高兴了。几年后,苹果开始结果了,大人和孩子又开始后悔了。每到秋季,县里的、乡里的、穿青的、戴蓝的,都到岗底村来尝鲜儿,连吃带拿。再加上那时候苹果价钱很低,30亩苹果树也没有给岗底人带来多少收益,后来治山时全部刨掉了。
改革开放后,杨双牛当上了岗底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层层梯田。治山一开始,雄心勃勃的杨双牛就琢磨着种什么能卖上好价钱,能长期卖上大价钱,尽快使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想起了孩提时代杨玉松家里的两棵苹果树,想当年他也曾当过偷吃“仙桃”的“齐天大圣”。于是,杨双牛一方面带领群众治山,一方面考察市场。他走访多名国内知名苹果专家,亲自到日本考察红富士苹果。他拿岗底的数据与日本的作对比,论气候,岗底昼夜温差大,素有“夜盖棉被午穿纱”之称,果品含糖量高;论土质、论水质、论水源,都不比日本差。然而,恰恰在双委班子下决心种红富士苹果树的时候,各地果农因苹果卖不上好价钱在砍苹果树。人家砍苹果树,岗底要种苹果树。对此,老百姓举胳膊的少,放下胳膊的多。还有的人说,苹果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
面对不同看法,杨双牛并没有“强扭瓜”。他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他也没有急于亮底牌、下结论,因为提前下结论会堵塞言路,影响村民的思维,反而于事无补。杨双牛思前想后,决定给村民出一题:要求每家询问三户砍苹果树的果农,看他们砍的是啥品种?询问完跟干部说一声。村民调查结果显示:砍的都是国光、黄元帅等,没有砍红富士的。
这下杨双牛心里有了底儿。在群众大会上,杨双牛请来专家给村民讲国际、国内市场对红富士苹果的需求,他讲新时代农民要具备“未来”眼光。
杨双牛说:“《封神演义》小说中有个姜太公,也叫姜子牙,有几年老走背字,他贩猪羊快,他贩羊猪快。后来他猪羊一齐贩,结果皇帝下了禁宰令。叫我说,不是姜太公点背,而是他缺乏未来眼光。就拿现在的事儿来说吧,今年葱贵了,明年种的多了,价钱就便宜了。今年白菜便宜了,明年种的白菜少了,价钱就贵了。现在大家都在刨苹果树,我们却种苹果树,这就是未来眼光。再说了,我们种的是红富士苹果,日后,保证能卖上好价钱。”
杨双牛话音一落,会场上掌声一片。
思想一通,顺水顺风。岗底村一下子种了10万多株红富士苹果树。几年后,这10万多株苹果树成了岗底人的“摇钱树”。到2012年,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1.8万元。苹果树不仅能当饭吃,当衣穿,还能当楼住,当车座。当年曾反对种苹果树的村民,如今由衷地说:“要致富,种果树,红富士苹果让俺走上幸福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