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
0、1、1、1、0……在东莞市政府官网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的投票人数中,反复出现着这两个数字。自去年11月份东莞市政府官网公告栏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设置了反映民意的通道以来,15份最终被通过的征求意见稿中,没有一份意见稿的投票人数超过1,也无一人在上面反馈意见。
A“零意见”说明了什么
政府规范性文件,征求来零意见大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长期以来不重视采纳民众意见,久而久之,群众觉得反正自己的意见可有可无,就懒得提了;第二种可能是东莞政府15份文件征集意见本身就是个形式,从根本上是不想征集意见,所谓的征集只不过是走一个程序,走一个过场。
其实,东莞政府的做法是值得玩味的,一次征集15份文件的意见,而且仅仅是放到官网上征集意见,而众所周知,官网的浏览一直很差,官网上的意见也是由官方可以决定保留与删除的,而曾经合作过的地方门户网站,东莞阳光网上连以前的“东莞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网络征求意见平台”都没有了踪影,至于市民反映的偶尔会浏览一下的“中国·东莞”网,政府根本没有合作征集民意的考虑。连找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来座谈讨论都没进行,更不用说主动去询问群众意见了。
征集民意全部零意见,这本身就不合常理,政府不仅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如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社交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规模、邀请座谈、报纸征集等,而是直接就通过了,这本身就是不够严肃的。沉默是无声的抗议,麻木是无奈的接受。对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来说,首先不应该是趁机通过零意见的文件,而是反思和解决群众为何不表达意见的问题,至少要利用大众渠道再一次提醒群众去表达意见。如此地一致通过,只会进一步加大群众的沉默和麻木,不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
其实,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民意的重要性,但不少地方政府、不少官员从内心里对征集民意还是有心理排斥的,他们习惯过去那种步调一致,话语一致的时代,喜欢听喜不听忧,只要好听的就高兴,不好听的就假装没听见,还有的恼火失态。对公共政策征集民意,一些地方、一些官员也是持“懒惰”思维的,或者认为征集民意是给自己找了麻烦,影响了政策的顺利出台,或者担心征集民意遭到批评抨击,让自己的个人考虑、部门利益不能得逞。
有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政府网站的访问率仅为25.4%,对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满意度仅为18.4%、12.1%和2.8%。老百姓为何不爱上官网,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网站不亲民,要找的信息,网上找不到;要反映的问题,反映之后石沉大海;要网上办事,手续复杂地学不会,呈现给群众的是一派“官相”、“官言”、“官闻”。政府网站办不好吗?在如今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资金的背景下,缺的正是亲民的意识。让群众去群众不爱上的官网发表意见,本身就是缺乏诚意的表现。
公民意识不会自然而然提高,群众表达意见的积极性需要培育,无论如何,面对“民意全部零意见”的尴尬现实,不应该对合理的建议仅仅是“今后会考虑”的轻描淡写,文件也不应该通过了之。至于政府的官网,筑巢引凤,还是应该先将群众吸引过来,再以此为主要渠道征集民意,否则,所谓的征集民意,也就只是走过场罢了。
郭文婧
B“零意见”或许是最大的意见
对被“零意见”弄得尴尬不已的政府相关部门,我想建议他们去网上点开这一新闻的跟评,或许会受到触动。跟评中,大多数网民都认为零意见根源于“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说了白说”等。报道中一位市民也说:“提意见也没用啊……征求意见也只是走过场而已。”信任基础的缺乏,至少是“零意见”原因之一。
“零意见”不是遽然出现的。报道表明,早在2010年,东莞法治局推出网络征求意见平台,第一份征求意见稿投票人数多达1225人。但从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开始,参与人数就急剧下降,大部分未能超过10人。从1225人到0人,这条不断下行、达到冰点的公众参与指数曲线,未尝不是一条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指数线。
我也注意到另一个事实:自去年11月以来,尽管“零意见”,但东莞发布的15份征求意见稿都“最终被通过”。然而按照相关规定,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广泛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增加公众参与程度。增强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仅仅发布到网络就可以了。但在无人投票、无意见反馈、无公众参与的情形下,多达15份的意见稿为何都得以通过了呢?这是不是也印证了一些市民的猜测,公众有无意见、有无参与在相关部门眼中的确不那么重要呢?
相关部门固然需要广开言路,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反思如何呵护与激励公民的参与意识。如果像专家所说的那样,“零意见”表明了公民意识的淡薄,但这绝不仅仅是公民自身的问题。公众参与的前提在于能否感到权力在手。由此而言,“零意见”或许才是最大的意见所在,才是最普遍的意见反馈。
对公民来讲,也应重视手中的权力,对政府文件要有较真的精神,既通过政府设定的议程积极表达,也借助大众传播渠道参与讨论,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杨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