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话题:
新年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最近几天,雾霾成为热门话题。打开电视,记者在连线报道航班延误、高速封闭的情况;开车出门,人们一边小心翼翼地挪动前行,一边抱怨着糟糕的天气;上网浏览,有网友的个性签名应景地改成了“厚德载雾,自呛不吸”,也有网友对此发微博“求雾散求阳光”。面对这场严重雾霾,分析、质疑、批评、建议等各种声音和观点也纷至沓来……
雾霾事件须走出
“好了伤疤忘了痛”怪圈
近些年,每到秋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普遍遭遇雾霾天气,给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媒体和社会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和讨论。只是在吹散雾霾天气的同时,也带走了那些痛心疾首的反思、信誓旦旦的承诺。于是,太阳照样升起,城市依旧喧嚣,生活重新恢复平静的人们,似乎都忘记了还有一个叫做雾霾的东西,直到它下一次不期而至。
雾霾之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概是由其两大特点决定。一是来去匆匆,一夜之间,就能遮天蔽日。一场大风,又会雾消霾散。这难免让一些人心存侥幸,似乎不需要做什么努力,只需坐等东风;二是影响无形。与洪水、干旱带来的有形灾害相比,雾霾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尽管随着PM2.5的宣传,人们对于这个危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有所耳闻,但由于其影响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很多人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面对此次雾霾事件,应急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北京启动应急措施停止部分地区中小学生户外锻炼的做法深受好评,也有网友呼吁推行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出行和户外逗留。但在某种意义上,最好的应急是让雾霾彻底远离。与其临时抱佛脚的仓促应对,不如未“雾”绸缪,通过平时的努力减少和避免雾霾发生。政府和社会都应走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泥沼,有关部门要让环保政策真正硬起来,从淘汰落后产能做起,从推动公车改革做起;广大公众摒弃旁观者的心态,少开一天车,多用清洁能源。
张枫逸
雾霾加剧凸显
不高的环保能见度
环保部门管不住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等“三高”企业项目上马,那么也等于管不住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关于排放的污染物的治理。环境管理及治理失范、无力,自然就陷入畸形发展的误区。雾霾天气,致使室外能见度低。而这样的畸形工业化路径,更让环保部门能见度太低。
工业化进程中,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绝无可能的。但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我们完全可以事先论证和评估,那些“三高”企业项目我们完全可以不上或少上,一些目前所谓先进国家当年所走过的工业化弯路,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不然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远景,只会是空中楼阁,一道“目标秀”,我们自己乃至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永远难以企及。
当环保部门能见度不高,就请还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执法尊严,让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得以进一步完善,得以不折不扣的落实。
贾志勇
别让“告别雾霾
从自身做起”沦为空话
“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这种共识已经到了无需证明的地步;“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吧”,这一条最普适的呼吁,在无数情境下被使用,但最后往往都沦为最无效的一句空话。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就会发现,“人人有责”、“从自身做起”除了在教育时被普遍灌输之外,用的最多的情景,就是面对“人人有责,人人不担责”的无奈情景,成为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一个法治社会,“人人有责”、“从自身做起”不是用来呼吁的,而是要用法律来保证践行的,如果不“从自身做起”,就必然接受法律规定的代价。
城市理应多些绿地,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总是钢筋水泥?党政机关理应在公车使用上作出表率,但我们看到的却总是大排量豪华公车满处跑?政府的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但为什么总是硬不起来?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从法律上建构起共同而又有差别的责任体系,影响雾霾天气的汽车和工业排放增加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在此背景下,呼唤“从自身做起”,得到的也就只能是“独善其身”,出行就带上一个口罩,呆在室内就增加一个空气净化器。
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告别“从自身做起”的呼吁阶段,应该进入实质性的法治阶段。在法治的保证下,不用呼唤,人们也会“从自身做起”,出一把力。如果没有刚性措施,千万遍的“从自身做起”呼吁,也改变不了人们加入“破窗效应”的冲动。
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