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文/尹义坤 图/黄涛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2012年8月上旬一个初秋之夜,位于邢台市新华北路的天一商城灯火如昼。一位身材削瘦、气定神闲的中年男子走近六楼瓷器精品专柜。他还未开口,年轻秀美的售货员便迎上来,滔滔不绝地向他介绍:“先生,您看看我们这儿的瓷器,有深圳的,有景德镇的,有唐山的,唐山的是骨质瓷,都是高档瓷器……”
中年男子问:“有邢瓷吗?”
售货员笑了:“对不起,没有。”
售货员的笑很有意味,是认为邢台没有瓷器,还是认为邢台的瓷器不上档次?中年男子叹了一口气,就在三年前,就在天一城脚底下,发现了大量隋代的邢瓷标本和窑具,有钵、碗、高足盘、罐等器型,有青瓷、白瓷、黄釉瓷和黑釉瓷,造型精美。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谁人知邢瓷?
而他就是与邢瓷相知甚深的有缘人——邢窑博物馆馆长、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张志忠,他被誉为“邢窑恢复与研究第一人”。
近日,笔者来到临城县普利街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和公司一墙之隔就是临城县著名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利寺塔。
厂房内摆满了一排排制好的坯,瓶、壶、罐、坛,虽然还没上釉,却已显出它的古朴典雅之美。拉坯机旋转着,张志忠现场为我们表演拉坯,只见一团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一会儿工夫便变出圆圆的瓶身,细细的瓶颈,圆润的瓶嘴,一个梅瓶便成型了。
张志忠深有感触地说:“别看拉坯才十分钟,我这可是练了三十年的功!”
1963年11月,张志忠出生于临城县西镇村,1979年他高中毕业后,父亲问他想干啥工作,那时,农村做木匠活儿很吃香,他想到县木器厂学木匠,结果父亲把他安排在离家十多公里的县陶瓷厂工作。没想到,这一安排却“歪打正着”,使张志忠与邢瓷结下一世情缘。
当年县陶瓷厂主要生产面盆和大缸等产品。因张志忠长得瘦小,领导担心他没力气、搬不动大缸,便把他安排在厂美术组,让他负责设计、绘图和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
当时,张志忠只知道瓷器是百姓用来和面、装米、吃饭的生活日用品,直到厂里开始搞邢窑恢复研究工作,在祁村找到了唐朝细白瓷窑址,他才真正爱上了白瓷。
邢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圆唇、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状如花瓣,形如玉壁,色如霜雪。形体线条有直有弧,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如飞瀑直泻,或轻拢慢捻若小桥流水;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唐代邢窑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庄重大方,雍容华贵。
邢窑白瓷,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如高山一样耸入云端。张志忠潜心钻研,倍感它的珍贵。他决心要传承白瓷的烧制技术,让千年白瓷重放异彩。
1981年4月,在临城召开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上,一位北京的陶瓷专家说:“不解决拉坯技术,恢复邢瓷只是一句空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志忠。
1983年,省轻工业厅成立了由临城县经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参加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承担“邢窑恢复研究”课题。1984年,该课题又被列入国家轻工业部课题。
为了把课题做好,张志忠决定学习拉坯技术,可是北方拉坯工艺几近失传。1984年8月,张志忠慕名去了景德镇,他花两角钱买了一张参观古窑瓷厂的门票,在那里看到了拉坯的老师傅,可一打听让他傻了眼,这技术不外传。经了解得知,这个厂办公室主任是临城东镇人,他找这位老乡帮忙,可好说歹说厂长仍然不同意。于是,他在附近找了一个简陋旅店住下来,每天找厂长软缠硬磨,20天后,厂长被他的真情感动,破例让他进厂学徒。
后来,他拜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拉坯大师程光逵为师,每天利用中午或下班后的时间,用别人剩下的泥跟师傅学艺。师傅还答应让他每天跟着自己在家中学艺。程师傅反复纠正张志忠的做坯方法,说得很细致,并做示范动作让他看,同时告诉他要集中精力,学一种练一种,练熟后再学其它的器型。因为每种器型的做法不同,从做瓷瓶的身子到做口儿,从做扁豆瓶到长颈瓶、双瓶、执壶。张志忠练了三个月,初步掌握了拉小件坯的技术,便告别师傅,回到临城。
张志忠在做大件拉坯时又遇到了难题,于是,他又向师傅请教。程光逵师傅不顾年老体迈,从景德镇赶往临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步掌握了大件拉坯的技术。他断断续续跟师傅学习不到一年,受益匪浅。
1985年,张志忠被破格调入县文保所。之后,张志忠和有关专家在内丘、临城进行了大量实地勘查,确定了邢窑的窑址范围,并对实物和资料,艺术造型、装饰技法以及工艺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张志忠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仿制出玉壁底碗、玉环底碗、平底碗、执壶、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坛等二十多种产品。该课题于1987年1月15日顺利通过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窑工艺程序和造型装饰艺术做出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点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三十年卧薪尝胆,三十年打磨锤炼;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灯黄卷。张志忠潜心研究邢窑文化,传承发展邢瓷精湛技艺,渐入佳境,终于在2010年登堂入室,蟾宫折桂——
2010年9月,张志忠烧制的作品“白釉长颈瓶”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铜奖。
2010年12月,张志忠创烧的作品“葫芦瓶”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广东佛山)荣获银奖。黑龙江一位收藏家自己建了个博物馆,一心要收藏这件作品,他驱车数千里来到临城,与张志忠协商,张志忠执意不卖。最后两人达成协议:作品还是张志忠的,放到他那里收藏。
2011年6月,张志忠在“北方瓷都杯”河北省陶瓷艺术技艺大赛中荣获手拉坯组银奖。
2011年8月,张志忠烧造的作品《一代天骄》(艺术陶瓷类)在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1年9月,张志忠制作的作品《海韵》在第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荣获首届“北方瓷都奖”艺术陶瓷类金奖。
2012年5月,张志忠制造的作品《福如东海》在2012年“峰峰”杯河北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2年4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上,张志忠创烧的作品邢窑翰林罐、长颈瓶被放进精品专柜,和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的作品并列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评价张志忠的作品气韵生动,庄重大方,风格独特,代表了邢窑传承技术的最高水平。
2012年5月,邢窑翰林罐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2年7月,张志忠作品《星雨》在第二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再次荣获金奖。
……
如果把邢瓷比作张志忠的恋人,那么台湾地区著名词曲作家梁弘志的《读你》,便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张志忠对邢瓷的深情: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喜悦的经典,
美丽的句点。
你的眉目之间,
锁着我的爱怜。
你的唇齿之间,
留着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动,
左右我的视线,
你是我的诗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一部永远读不完、读不懂的书,他用眼看,用心读,一次又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日新,日新,日日新。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每当他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他总是从邢窑那里汲取营养、智慧和灵感。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一位女神,她美若天仙,夺魂摄魄。在她面前,张志忠崇拜得五体投地,总是恭恭敬敬,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不恭。
“我这一生注定离不开邢瓷了。”张志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