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义坤
10月19日,临城县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位于崆山白云洞景区的邢窑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省长张庆伟。
上午9时许,张庆伟省长在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邢窑博物馆考察。张庆伟一迈上台阶,等候已久的邢窑博物馆馆长、“邢窑恢复与研究第一人”张志忠就迎上去,开始给张庆伟省长介绍邢窑遗址发现与研究的基本情况。
张庆伟首先来到邢窑瓷片墙前,询问张志忠:“邢窑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烧造瓷器的?是北朝吗?”
张志忠回答:“是的,邢窑从北朝时期开始烧制青瓷,北朝后期(北齐)创烧白瓷,到隋代邢窑制瓷技术已达到极高水平,烧制出了高质量的精细透光白瓷。唐朝达到鼎盛,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的一代名窑。后又延烧至五代、北宋、金、元,共七个朝代。”
在邢窑遗址分布图前,张庆伟问:“邢窑有多少处窑址?都分布在哪儿?”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了26处。”
“都在临城吗?”
“不是。邢窑窑址集中在高邑县北焦村以南,邢台县西坚固村以北长约七八十公里、宽约三十公里的地带内。邢窑在唐代时有两个烧造中心,一是内丘县城,二是临城县祁村。”
张庆伟问:“唐朝时烧制瓷器有‘南青北白’一说,‘南青’指的是越窑青瓷,‘北白’指的是哪儿?”
“就是邢窑白瓷。陆羽在《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不是定窑吗?”
“不是。邢窑鼎盛时,定窑才刚刚起步。定窑到北宋时期才形成规模。”
当看到邢窑出土的带“盈”字款的瓷片、皮囊壶、白釉执壶时,张庆伟问张志忠:“邢窑是官窑还是民窑?”
“邢窑是民窑,但也官用,相当于皇家早期的窑厂。带‘盈’、‘大盈’、‘官’、‘进奉’字款的,都和官府有关。唐朝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当张庆伟省长走到隋代透光白瓷专柜时,张志忠介绍说:“张省长,隋代透光白瓷是邢瓷的一个奇迹,一个未解之谜。在隋代,邢窑窑工不仅发明了白瓷,而且成功创烧了薄胎透影白瓷。这种透影白瓷薄处不足1毫米,瓷化程度很高。有的肉眼已分不出胎釉,达到了半脱胎的程度。据测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2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而江西景德镇窑直到明朝成化年间,才烧制出同类瓷器。可惜,这种技术现在已经失传了。”
张庆伟赞叹道:“了不起呀!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这么高!”
张庆伟接着问:“你这儿有没有国家级文物啊?”
张志忠指着玻璃柜里的白釉盖罐,对张庆伟说:“有,这就是国家一级文物,白釉盖罐。我们的镇馆之宝,晚唐时期的,个儿大,釉色好,保存完整,带‘盈‘字款。”
张庆伟问:“国家一级文物有几件?”
张志忠回答:“有5件。”
张庆伟转到另一个展区,扫了一眼说:“这些都是陶器?”
张志忠说:“是。邢窑不仅烧制白瓷,也烧造黑釉、酱釉、黄釉、唐三彩。不仅烧瓷器,也烧陶器。白瓷是邢窑的代表,不是邢窑的全部。”
张庆伟省长又问:“邢窑瓷器的风格是什么?”
张志忠回答:“器型丰满,线条流畅,制作规整精细,庄重大方,雍容华贵。”
“这是盛唐气象的代表。”张庆伟说。
张庆伟最后来到张志忠的作品展台,仔细欣赏。张志忠介绍说,这都是他采用邢窑技术烧造的瓷器,有长颈瓶、翰林罐、灯台、梅瓶等,都是在国内陶瓷博览会、设计评比大赛中的获奖作品。
张庆伟笑着问张志忠:“你的作品现在是啥价位?”
张志忠回答:“上万元吧。”
“这恐怕也是保守数字吧?”张庆伟笑道。
张志忠不好意思地笑了。
张庆伟走出邢窑博物馆,走下台阶。他又扭回头,停下脚步,等张志忠走近后问:“志忠,你能为邢窑做些什么?”
张志忠说:“我想把邢窑透光白瓷研究透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恢复透光白瓷,让千年邢瓷重放异彩!”
张庆伟郑重地点点头,握住张志忠的手。
“恢复研制成功透光白瓷”。这是张志忠向省长的庄严承诺,也是向社会的庄严承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了践行自己对省长的承诺,为了担当对历史的责任,张志忠马不停蹄地在恢复研制透光白瓷的路上跋涉。
张庆伟省长走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志忠先后来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他查阅资料,研究透光白瓷的内在显微结构、白度、硬度、抗折强度、吸水率等理化指标,开始了践诺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