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则民
近日,中央电视台“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的专题采访活动,引起了我对幸福的思索。俗话说: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过去,吃饭能填饱肚子就感到幸福。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幸福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幸福原本是一个很单纯的心理状态,每个人由于思想、视角、要求不同,对幸福的感觉也就不同。我的幸福观是:知足就是幸福。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清楚地记得,我家四口人全靠我母亲纺棉花织土布做衣服和被褥。我母亲是小脚妇女,经常纺棉花织布到深夜,我和弟弟睡醒了,天快亮了,母亲还在纺棉花。我说:“娘,天快明了,睡吧!”母亲说:“没事,你睡吧!”看着母亲因劳累过度而显得憔悴的面容,我心里一阵酸楚。母亲为了我们有衣穿付出了多少汗水啊!母亲为了节省,总是把我穿过的衣服改一改,让我的弟弟穿,我弟弟从没穿过新衣服,就是穿鞋我弟弟也要穿我的旧鞋。我的脚大,弟弟的脚小,我母亲就把我穿破了底子的旧鞋剪下鞋帮,换上新鞋底,让弟弟穿。我弟弟知道家里穷,穿旧衣服、旧鞋也没怨言,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当时,我穿着母亲亲手做的衣服,尤其是逢年过节穿上新衣服,就感到幸福。现在穿衣服,不是穿破了再换,而是跟形势,赶时尚,崭新的衣服,没穿几次不时兴了,就不穿了。现在,我的单衣、棉衣都有好几套,有衣服穿,我就感到很幸福。
要说有房住就是幸福,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房。1945年,我10岁时,我家住的是“无砖到顶”的房,用黄土垛垛,高梁秆苫顶。一遇到阴雨天气,就倒霉了,外边不下雨了,屋里还在下,漏雨处都用盆、碗接着。夜里,哪片不漏雨就在哪里睡,一觉醒来,被子又潮又湿。我母亲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破席片铺在地上,觉得好多了。真是够受罪的,住这房不幸福。我问母亲:“咱家啥时候也能住上瓦房呀?”母亲答道:“等你长大了,能挣钱了,就能住上新瓦房。”现在,我也住上了三室两厅的楼房,宽大方便,洁净明亮,再也不怕漏雨了。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在过去,这样的生活,连想也不敢想,也不会想到是今天这样。有不漏雨的房住,真是幸福。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里穷,长年吃高粱和红薯,有时高粱面也没了,光吃红薯块,喝的是蒸锅水。萝卜咸菜长年吃,没有了萝卜咸菜,就用高粱面窝窝头蘸着盐水吃,根本没吃过炒菜。有一次,街上有个卖小葱的,母亲听见了叫卖声,给我一个鸡蛋,叫我去换小葱。高粱面窝窝头就着小葱吃特别香。那时,我家养着两只老母鸡,隔一两天,就下一个蛋,用鸡蛋去换菜、换盐什么的,两只老母鸡就成了我家的“摇钱树”。平常我母亲是不让我们吃鸡蛋的,即便是有了病,也舍不得让我们吃个鸡蛋。我母亲说:“不是不让你吃鸡蛋,为了多攒些鸡蛋,到年底卖些钱,好过年用。”没饭吃,没钱花,真难哪!
现在吃饭由吃饱型向吃好型转变,想吃什么,有什么,还要讲究营养,吃出健康,当然感到幸福了。现在,我退休了,不干工作,国家还给发退休金,有吃的,有穿的,还有花的,并且略有节余。现在,又施行“尊老、敬老、爱老”和“优先发展公交事业”的政策,我和老伴带着敬老免费乘车卡乘公交车把邯郸市的东西南北游了一个遍。我们不但亲眼目睹了邯郸市这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游览了风景区,还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我很知足。我还经常去外地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发展、大变化。我想,我这一辈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班车,太幸福了。
(作者单位:邯郸市劳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