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坚持深挖彻查,发挥“一案三查”应有作用。邢台市检察机关对在办案件加强细审严查,在办涉黑涉恶案件时,把查找“保护伞”线索作为审查工作的必经程序,做到扫黑与“破网打伞”同步。拓展线索摸排渠道。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入户大走访、线索大摸排”活动,广泛收集问题线索。落实协作会商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法院的协作配合,今年以来,共摸排线索67条,其中涉及“保护伞”线索19条。
坚持业务培训,加强学习促能力。邢台市检察机关从办案需求出发,采取个案参办督办、座谈指导、开展观摩庭、运用“检答网”以及微信学习交流群培训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和办案指导。举办全市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业务培训班,有效解决办案中的疑问和困惑。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
坚持标本兼治,打防并举促根治。邢台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建议作用,围绕土地项目工程、采石挖沙等六大重点领域存在的行业管理漏洞及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向党委、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9件,并持续跟踪、督促落实。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秩序、侵犯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涉黑涉恶犯罪活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深入宣传发动。加强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公益诉讼建起系列机制
邢台市检察院自觉把公益诉讼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重点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专项活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努力为发展大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收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13件,立案681件,履行诉前程序644件,提起公益诉讼案件19件。
积极服务大局,强化做好公益诉讼工作的责任担当。邢台市检察机关围绕全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环保类公益诉讼立案555件,履行诉前程序533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513件。围绕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今年以来,全市共收集英烈保护领域行政公益诉讼线索23件,立案17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7件。
把牢价值目标,共同推动公益损害问题及时有效解决。今年以来,挽回被损毁林地138.15亩,挽回、复垦被非法改变用途和占用的耕地412.04亩,挽回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总案值204万余元。督促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51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38.6亩,督促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2077余吨;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假药涉案金额2081万余元。
树立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探索保护生态的方法和路径。努力把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建立“补植复绿”“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机制。坚持保护公益与促进发展并重,在办案中既有效维护了公共利益,又促进了企业自身转型发展。
加强协作配合,形成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力。紧扣公益诉讼规律,审慎研究、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公益诉讼系列配套机制,推动公益诉讼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构建“以行政公益诉讼为核心、相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的公益诉讼新机制”,设立公益诉讼专班,成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部”,规范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协作配合,凝聚全社会公益保护合力。开发“网上检察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推送模块,全面、及时收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多方位助力公益诉讼。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全面推进
邢台市检察院坚持“分别沟通、先易后难、逐项突破、逐案攻破”原则,全面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确保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效俱佳。
强化“分别沟通”,增强制度运行规范性。加强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在深入沟通基础上联合会签文件,制定关于建立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细则。就具体事项与相关部门沟通,列出具体沟通事项,与公安机关详细沟通,坚持分类处理,对类案证据进行指引。
强化“先易后难”,增强制度运行统筹性。对于工作量小、难度小的案件,在推进阶段优先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于比较难的案件,坚持由检察长带头办理。邢台市检察院检察长邢伟办理的吴某某涉嫌受贿案,该案犯罪事实重大、涉案证据多、诉讼程序烦琐,在审查起诉阶段通过法律教育、政策解读,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进行沟通,在辩护人见证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同时,在精准分析案情与法律基础上,向法院建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出精准量刑建议并提出缩减庭前会议及庭审时间,法院全部采纳。
强化“逐项突破”,增强制度运行主导性。针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涉及环节多、部门广、沟通难的现状,坚持“逐项突破”。
强化“逐案攻破”,增强制度运行实效性。针对个案,承办案件的检察人员与法院审判人员一对一沟通;确有必要时,正副检察长与法院方面对等沟通,努力达成司法共识,切实并精准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