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树永 郑伟
邢台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一个“七山一滩二分田”的山区县,西与山西省左权、和顺、昔阳三县相邻。省界、山区、老区 ,邢台县司法局局长刘爱民告诉我们,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他们在司法行政和人民调解工作中,创新摸索出“三网共治”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县内能终结。
每村一个调委会
车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将我们一行人带进邢台县浆水镇栗树坪村。
“我们村是全县板栗种植产业的发源地。”在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贾书臣在介绍的时候脸上带着自豪。栗树坪村是浆水镇最西部的一个村庄,翻过村边的大山就是山西省和顺县。全村108户、416口人。村里主导产业就是林果种植业,出产的板栗和苹果行销全国,颇有名气,目前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经济发展得益于安定和谐的环境,栗树坪村已连续20多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和重大矛盾纠纷,民风淳朴,群众安居乐业。
今年57岁的村委会副主任、村调委会主任贾魁庆掰着手指头细数道:“别看栗树坪只有400来口人,却有着30多个姓氏,村民与村民、宗族和宗族之间的各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极易产生矛盾。”但有了矛盾不可怕,因为有村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
像栗树坪村一样,目前邢台县村级调委会已实现全覆盖,每村都配备了2至5名人民调解员,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处理,做到萌芽遏制、源头化解,形成第一道矛盾纠纷过滤网。
每镇一个品牌调解室
告别了栗树坪村,我们来到浆水镇政府。镇政府院里的一间办公室门前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浆水镇调解委员会王德章调解工作室。
王德章在做专职调解员前,当过35年的村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调解纠纷效果显著。记者来之前,他刚刚送走一名村民。那名村民因为房前屋后栽种的树木和邻居家发生纠纷,特意请王德章帮忙调解。王德章马上和村干部取得联系,让他们先去纠纷发生地看一看,自己随后也赶过去。
在调解室,记者见到满柜子的调解档案,都是王德章和同事们近些年开展调解工作的记录。他的工作室每年记录在册的调解案件大约在百件左右,其他没有形成档案、就地调解的矛盾纠纷则更多。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