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付静 张建林
7月的骄阳,烤得地面热气蒸腾。乐亭县中心渔港码头渔船整齐地停靠着,渔船上高挂的国旗随风飘扬,船体上鲜红的“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字样承载着渔民们的美好期待。
码头对面是一排商品房,其中一块蓝白相间的牌子格外醒目——李伟达警务室。从2011年到大桅边防派出所,李伟达便负责中心渔港码头,确保这片区域安全、为群众排忧解难便是他的职责与使命。
5年前,他曾以“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9年来,他始终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儿”当成大事来办,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小事儿”。
每一艘渔船的船号、船长他都“门儿清”——
“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是职责、使命所在”
“冀乐渔04153,是王东青家的,他家在王家伙房村;冀乐渔04008是张连合家的、冀乐渔04158是杨建东家的……”对于停靠在码头的每一条渔船,李伟达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它的主人。
“现在是休渔期,这里比较清静。我负责的这一片一共有100艘渔船、大约700名渔民,每一艘船的编号、船长我都得记清。”李伟达说。刚到这里的时候,李伟达遇到不少困难,甚至有些迷茫。
2011年,大学毕业后入伍,20岁出头的李伟达想着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想到却来到荒凉的边防哨所。李伟达回忆:“刚来这里的时候,特别荒凉,我到周边转了一圈都没看到什么人,到了晚上也没什么灯光。”远离城市的繁华,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李伟达有过迷茫。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便一下子扎进了群众中。一有时间就找老百姓聊聊天,一来二去,李伟达逐渐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慢慢找到了跟渔民们打交道的方式。
为了能够管好辖区,李伟达下起了“笨功夫”,逐渐磨去了“书生气”。他在走访中对每一艘渔船的船号、每一条船的船长、船长家的实际情况都记下来,然后开始背,“当时为了好记,还编了不少顺口溜”。大约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完成了“原始积累”,对辖区渔船、渔民的情况“门儿清”。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非科班出身”的李伟达不断琢磨怎么把每一起案件、每一件事情办好、处理好。在刚开始的那几年,每次处警回来,李伟达都会做记录,一本又一本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处警记录。“从这些记录中反思哪里做得不好,怎么处置会更好。”李伟达说。就这样一点点地摸索、一点点地总结,李伟达的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就如当地的群众所说:“他说啥,大家伙儿服!”
“小事不出有小李,大事不出有道理”——
自此,他有了“李小事儿”的名号
走进李伟达警务室,左面墙上的几面锦旗引人注目,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小事不出有小李,大事不出有道理”。
张帆是中景中心渔港有限公司经理,负责码头的日常管理。他介绍,2012年的时候,陆续有渔民们找到他们公司说,平时李伟达给大家很多的帮助,让整个码头安全、有序,想给他送面锦旗。“于是大家就一起商量锦旗上写啥,最后大家就想出了这样两句话写到锦旗上。”
“不管谁找到他,小李都不厌其烦地帮助解决,大家伙儿都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解决好,这样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被解决了,就不会出什么大事。”张帆说。
从此,李伟达便有了“李小事儿”的名号。虽说是“李小事儿”,但李伟达却在一件又一件“小事儿”中办成了不少“大事儿”。
中心渔港人流量大,情况复杂,尤其是渔忙的时候,车水马龙,像“赶大集”一样。为了维护辖区治安,李伟达推动组建了由警务室民警与中心渔港码头人员组成的联合巡防队,在维护码头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码头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渔港”。
几年来,李伟达为渔民们办理各类渔船(民)证件5000余张,如今虽然渔船(民)证取消了,但他仍坚持督促船长们来警务室做好登记报备。在办理证件中,李伟达还抓获了一名在逃人员。
劳资纠纷在中心渔港多发,经常发生东家与船工之间因劳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情况。对此,李伟达凭借丰富经验多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让小事儿不会发展成大事儿,中心渔港码头已连续四年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
李伟达对他第一次处警的经历记忆犹新,而那一次也对他的执法办案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1年,李伟达刚到派出所。一天,辖区居民张大爷到所里报警。张大爷的老伴儿去世后,因他年纪大了想再找个老伴儿做伴,但儿子不同意,父子俩起了冲突,儿子把家里的电动车等都砸了。
“我当时就想,这样的事自己在家解决不就行了,怎么还来所里报警?”李伟达回忆刚接到报警时的心态。
但当李伟达到张大爷家走访时,心态一下子转变了。“大爷对着窗户坐着,旁边是喝了一半的酒桶,一言不发,那个画面一直印在我脑海里,老人那种孤独感给我很大的冲击。”李伟达说。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