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王海英经过阅卷及调查发现,王某确系该公司职工,其在受单位指派出差取车票过程中遭遇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王海英考虑,此案中的用人单位并未举证,故不能证明其主张;王某到车站取出差车票的行为除王某本人自述外,并无其他证据,双方均存在瑕疵。
基于保护弱者及还原事实的目的,王海英对该案进行了调解。经了解,王海英发现,双方对事实基本认可,只是对赔偿数额不能达成一致。随后,王海英多次找双方当事人,进行了一番入情入理的调解,最终促使双方和解,原告撤诉,被告于调解成功当日支付补偿款。
“在很多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普遍不太愿意打官司,尤其是工伤官司。”王海英介绍,因为一旦打起官司,一审、二审、再审等一系列程序走下来,差不多就需要两年时间,而工伤劳动者一般都急需赔偿款来治病,同时还要考虑有些企业经营可能不景气,两年之后能不能顺利履行赔偿款还是个未知数。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早日帮劳动者拿到应有的赔偿,王海英更倾向于采用快捷高效的调解方式化解工伤纠纷。
“法律除了要求公正,还应该融入善良、爱心、尊重、耐心。”王海英审理每一起案件,都竭尽全力减轻群众负担,明断是非,定纷止争,处处体现法官的柔情和关怀。
勤奋
王海英的电脑里,除了几个行政审判工作的文件夹,还有一个存储了几十个演讲稿的文件夹,那些都是她到当地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的演讲稿。那一篇篇上万字的演讲稿里,满含着她的心血。
几年来,王海英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办案经验,先后为市政府、县政府、公安局、民政局等多个行政机关执法人员举办依法行政业务培训几十场,受到普遍称赞。一次,王海英受邀到廊坊市政府为100多个行政执法单位的负责人开展行政执法培训。培训结束后,几十个参训人员围到讲台上,纷纷表示王海英的培训很“解渴”,并邀请她到基层执法单位去培训。
不管做什么工作,王海英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追求完美成了她骨子里不可缺少的基因。随着到各执法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的增多,她特别注意平时积累,除了收集典型案件,还经常采访其他法官和相关专家,不断丰富演讲内容,丰富经验。同时,她着眼审判业务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并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业务座谈会,提高业务能力。
敬业
法官员额制改革后,办案法官人数减少。作为庭里最年轻的员额法官,王海英勇挑重担,审理了多起疑难、复杂案件。她曾连续三年打破廊坊中院历史上行政案件收结案记录,连续五年结案率达100%,创造了廊坊中院历史上个人结案率百分百的五连冠记录。2013年至2017年间,王海英撰写的裁判文书被评为廊坊市法院岗位大练兵优秀裁判文书,她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一等功一次,并获“全省法院办案标兵”“全省优秀法官”“全国行政审判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成绩是干出来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成绩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和汗水。一天接待五六批当事人,忙得喝不上一口水;坐三四个小时车跑到当事人家中,只为送达一份判决书;白天开庭,晚上加班写判决直到深夜……有一段时间,同事们发现,王海英走路都是跑步,整天风风火火的。庭长笑称,她是在跑马拉松,一刻也停不下来。曾经,王海英在一天里调撤了七起行政案件并全部送达。“其实,我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七个案子只是集中在那天做了收尾处理。”王海英轻描淡写地说。
“对于家人,我的心中总有一些亏欠。”提起家人,王海英坚毅的目光变得柔和。
几年前,王海英主办了贾某等5人诉某政府强拆关联案。为了彻底化解纠纷,王海英多次约谈相关人员,以寻求法律与情理的最佳结合点。有一次,王海英与贾某正在协商相关事宜,突然接到母亲心脏病发的消息。因调解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她不得不委托朋友帮忙把母亲送医急救,而自己坚持进行完调解工作才赶到医院。经过两个月的攻坚战,原告贾某等人被王海英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五个关联案件一并撤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