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本报记者 张志青 图/苑博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第二年。2016年“七五”普法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决议和规划,广泛宣传发动,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和法治河北建设,积极推进普法工作,“七五”普法开局良好,步伐坚实,效果显著。
围绕中心工作 突出重点对象
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
全力服务中心工作,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美丽乡村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组织开展了“三地携手迎冬奥,法治宣传助发展”、京津冀三地协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研讨会等系列主题活动,为中心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省委将学法用法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核,通过“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强化党内法规学习,党员干部的遵纪守法意识明显提升。各级政府全面落实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和法律顾问制度,共聘请法律顾问1700余名。张家口、保定、唐山、邯郸等市和部分省直部门实行了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认真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法治课程,法治课教师培训纳入“国家级培训计划”,配备了专(兼)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11000余名,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30余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17000多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宣传法律知识,广大农民群众遇事找法的意识明显增强。
繁荣法治文化 强化引领作用
全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积极推动法治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送法下乡”成为全省“三下乡”重头戏,2016年向农村赠送法治书籍40余万册,法治类书籍成为农村书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法治文化产品创作。省司法厅联合媒体创作播出了系列普法栏目剧,征集创作了一大批法治动漫、书法、微电影等作品,其中创作法治微电影180部,承德、衡水等地创作了法治京剧、法治歌曲等法治文化作品,通过各级各类媒体播放,受教育群众达200多万人次。同时,各地将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法治公园140余个、法治广场380个、法治一条街3300余条,把法律送到群众身边,法治文化惠民实现常态化。
创新方式方法 拓展形式载体
法治宣传实现多元化
全省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建立法治专栏、专版70余个,《阳光热线》《法治在行动》《法治河北》等节目,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其中“帮大哥”“帮大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建成了“两微一群两端”,全省共开办普法微博127个,普法微信公众号69个,建设了具有50多个子网站的“司法行政网站集群”,开发了“冀法通”手机APP,开展法治宣传。2016年10月,全省各级普法办集体入驻“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200多个单位构成了普法矩阵群,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普法公众号、头条号。沧州市普法办、黄骅市司法局的微博荣获“2016年度全国优秀政法新媒体”称号,邢台市“清风普法”头条号获评“全国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司法头条号”。今年8月政务头条号排名中,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前20名中,我省占15席。
坚持普治并举 强化法治实践
法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纳入法治河北建设,省法宣办与省委法治办联合出台了创建意见,从科学立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5个方面开展了创建活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全省69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04个村(社区)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各地各部门在深化“法律八进”“法治八建”的基础上,开展了“法律进景区”,创建“诚信文明示范景区”工作,全省共打造承德丰宁大滩风景区、秦皇岛鸽子窝公园、邯郸七步沟等“诚信文明示范景区”36个,将法律元素纳入景区建设,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学到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