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秋阳
在翻看易中天教授的新作《中国智慧》之前,我认为中庸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就是老好人,其实持我这样观点的还不止一个,在我们眼里,中庸好像事事无原则,处处和稀泥。
其实,这是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最大误解,因为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老好人就是孔子说的“乡原”:挑不出毛病,看起来很好,大家都喜欢他,他自己很得意。这显然不是中庸之意,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没有原则,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看来,孔子也反对拉帮派,无原则地在一起。
中庸的“不走极端,不唱高调”,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易中天先生在《中国智慧》一书中还举了一个走极端的例子,伯夷和叔齐是兄弟俩,两个都是殷商王朝的忠臣,周武王伐纣时,两人坚决反对,说殷是君,周是臣,以君杀臣是犯上作乱,周武王没能听进他们的话,把殷纣王灭了。于是伯夷和叔齐跑到首阳山上住着,饿死也不吃周朝送来的小米。有一天,来了一个人,对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小米是周天子的你不吃,难道首阳山上的野菜就不是?这哥俩儿一想,也是,野菜也吃不得,结果就饿死了。孟子赞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说,和伯夷一起,贪婪的人也会变得廉洁。但孟子又说,世人不要向他们学习,他们爱走极端。
不走极端就是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过头,也不掉队。孔子说“过犹不及”,走过了头就跟不上了。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易中天先生总结了中庸的三个结论,一是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就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比如《礼记》里讲,一个孝子应做到“出必告,返必面”,就是出门时告诉父母,回来时跟父母见个面,很容易做到,但也是很高的标准。中国读书人中的“愤青”既唱高调又走极端,特别是有的爱国愤青,为了把自己和那些“庸常”大众区别开来,表现了极端的“道德情操”和“高风亮节”。二是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既反对没有追求,又反对没有底线,没了底线就是走极端。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中庸就是最合适,不走极端。三是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很注重可行性,他们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无论怎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都有可操作性。
中庸也是一门处世哲学。古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这句话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对于不认死理、不走极端,孔子提出了四种思想方法,就是他在《论语·子罕》中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能凭空猜测,不能绝对肯定,不能冥顽不化,不能自以为是。
仔细领会易中天教授解读的中庸之道,感觉中庸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会对你工作、学习、生活有更多启迪,更多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