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伟
“快拿着,这是15万元工伤补偿款。”承德平泉县七沟镇白石庙村的王利(化名)攥着这笔钱,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多亏了你们坚持不懈的帮助和不厌其烦的耐心调解,我才能最终拿到这笔钱。”王利哽咽着,紧紧握着七沟镇和卧龙镇司法所调解人员的手,道出了心声。
王利,是怎么受伤的?他在维权过程中又碰到了什么难题?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王利,是一个朴实的中年农村汉子,父母有病在身,妻子是残疾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负担较重。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长年累月在外打工,虽说经济上不宽裕,但一家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可是,一次飞来横祸彻底改变了他及家人的命运。
2013年5月16日上午9时左右,他在给龙海矿业有限公司(化名,以下简称“龙海矿业”)修地泵打风镐时,风镐钉突然断裂将其右眼击伤。后经承德市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右眼球破裂,右眼泪小管断裂,右眼眶骨折,最终右眼球摘除。王利受伤之后,本就很脆弱的家庭犹如雪上加霜,一家老小抱头痛哭。然而,更令他们伤心的是龙海矿业冰冷的态度,他们不想承担赔偿责任,认为王利受伤是自身操作不慎造成的。经过多次交涉后,龙海矿业只同意支付5万元的治疗费用。
5万元,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一个月后,王利出院了。为了讨回公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失去一只眼睛的痛苦,先去做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随后找龙海矿业索赔,但奔波10余次,均无结果。无奈,王利向县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机关作出裁决,要求龙海矿业对王利进行劳动、医疗及工伤赔偿,龙海矿业拒不赔偿。随后,王利到法院起诉龙海矿业,法院经过审理,判决龙海矿业支付王利一切损失共计20万余元,但该公司仍不履行。当王利不得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却发现龙海矿业已经在2013年6月14日解散,并注销了公司,同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这起工伤赔款执行案件走进了“死胡同”。
为了拿到工伤补偿款,王利开始不断上访。县司法局局长宋占勇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和高度关注,要求涉案辖区的七沟镇司法所与卧龙镇司法所在充分了解案件情况的基础上,及时介入,积极调处,尽快化解这起工伤赔偿案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县信访局李局长也非常重视此案,积极协调此事。很快,在七沟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卧龙镇司法所的配合下,七沟镇司法所调解人员开始了这项调处工作。一方面,他们舒缓、平复王利及其家人的不满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他们主动出击、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积极与原龙海矿业负责人联系、沟通、协调。2014年从5月至9月,调解人员先后四次找到原龙海矿业负责人。第一次,5月9日,拒绝见面。第二次,6月20日,勉强同意见面协商,但态度强硬,依然拒不支付赔偿。第三次,7月5日,被感动,开始协商,虽然同情王利一家,但不愿意一下子拿出20万元,又打起了“退堂鼓”。第四次,9月10日,调解人员再次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僵局终被打破。最后,在七沟镇和卧龙镇司法所调解人员的见证下,原龙海矿业负责人不仅与王利达成了调解协议,而且当场兑现了补偿款。
“讨要工伤补偿款这段时间,我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能快点要回这笔钱,不但顾不上去挣钱,而且还搭上了几千元的车费和食宿费。就在我觉得可能要不回来的时候,是平泉县司法局、信访局和七沟镇、卧龙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又让我看到了希望,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没有他们的耐心调解,我根本拿不到这笔钱。”2014年9月25日,王利向七沟镇司法所赠送一面“耐心调解锲而不舍 化解矛盾共建和谐”的锦旗,再次对人民调解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作者单位:平泉县司法局七沟镇司法所)
■短评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口婆心见真情。七沟镇司法所的调解人员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才使得原龙海矿业负责人转变了态度,也才使得这起案件峰回路转。一次次的碰壁,并没有阻止调解人员调处的脚步,反而更坚定了这一信念;一次次的劝说,并没有白白浪费口舌,换来的是真情和同情。在司法所调解人员锲而不舍、依法依据依理依德的劝解下,从最初的拒绝见面、态度强硬,到之后的勉强见面、同意协商,再到后来的同情配合、心悦诚服,原龙海矿业负责人最终向王利兑现了工伤补偿款。
人民调解为人民,化解纠纷促和谐。在此,我们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像七沟镇司法所这样的调解人员,真心实意地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难,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