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章彤华
高立勇,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衡水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处长。他凭着检察人的良知和责任,匡扶正义,扶弱济困,把法治的阳光播洒在群众心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口碑,曾荣立三等功1次,2009年被衡水市直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衡水市检察机关“职业素养标兵”,2012年被衡水市委政法委评为“涉法涉诉工作先进个人”。
温暖民心,搭建 “连心桥”
真诚可以温暖人的心灵,也可以让潜伏的危机和矛盾悄然化解。从事检察工作18年,高立勇在控申处的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无论面对群众的絮叨倾诉还是埋怨责问,他始终报以真诚的微笑。他坚信,只有与群众加强情感交流,才会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们的怀疑、对立和不信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4年7月的一天,枣强县大营镇七旬老人王某来到衡水市检察院接访室,反映儿子因欠下巨额债务,逾期未能偿还,被故城县公安局以涉嫌诈骗罪刑事拘留并提请县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事情。当时和老人一起来的是她的儿媳和两个小孙子,一家人看上去十分着急。高立勇热情地接待了老人,并就案件进行了深入了解。 “案件构成诈骗罪证据不足。”多年的职业敏感让他很快发现了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在请示分管领导后,他积极协调市检察院分管处室与故城县检察院进行沟通。最终,故城县检察院专门召开检委会对该案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
问题解决后,老人专程来到检察院致谢。从那时起,高立勇也和老人成了“亲人”,每隔几天老人就会打个电话和他拉拉家常。
从事控申接待8年来,高立勇经手处理的百余件信访事项全部得到依法、妥善处理。
“五心”理念,化解社会矛盾
高立勇说,“真心、细心、公心、诚心和耐心(五心),是最基本的工作理念,也是一个公职人员对群众的应有态度。控申部门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窗口,只有坚定正确的工作理念,才能真正保障群众利益”。
因宅基纠纷不服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故城县青罕村村民马某要求市检察院对该案予以监督。经过认真审查,检察院认为法院判决并无不妥,遂出具了不予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对此决定,马某表示不服,多次到市院上访,并采取多种极端措施给办案单位施压。
在多次耐心解释无果的情况下,高立勇协调相关办案人员多次奔赴故城,对诉争的宅基地实地调查,对案情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推动召开了由镇领导、村干部及马某参加的公开论证会,对案件的证据和适用法律情况进行论证,为马某息诉罢访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五心”理念的推行,不仅让上访人马某息诉罢访,也让一桩16年的信访案得到圆满解决。
因一起诈骗案,上访人姚某连续上访了16年,其间又经历多次人生变故,内心积攒了很大的怨气,对政法部门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要想解决这个案件,困难可想而知。作为该案的直接办案人员,高立勇十余次往返于衡水与枣强之间,多次与上访人交换意见,争取上访人的理解,并积极与枣强县公检法机关沟通协调,推进办案进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0月,这起上访16年的信访“骨头案”以公安机关撤案,姚某获得国家赔偿及困难救助共34万元而圆满解决。
方便群众,打通“绿色通道”
“处理好涉检上访,关键是为上访群众开辟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这是高立勇一贯坚持的工作理念。针对上访群众告状难、上访难等问题,衡水市检察院控申部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可容纳6人同时在线的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免除了上访人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以“12309”职务犯罪举报受理电话为平台,开通了“服务民生检察热线”,在为群众提供多项服务的同时,也为上访者提供了反映、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
“一个与牢骚和烦恼打交道的工作,用心去做,就成了充满人情和感动的事业。”多年来,高立勇正是以这份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努力,默默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