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燕
通讯员 杨永才 郑硕永
近年来,蔚县人民法院坚持“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高度关注涉及民生案件,充分发挥调解职能,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有效化解了大量群体性纠纷,有力维护了县域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岔村155户村民与周边三家煤矿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是蔚县法院近年来通过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多元调解,成功化解的涉及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蔚县白草村乡五岔村地处蔚县煤炭主产区,在其周边从事地下煤炭开采的主要有三家公司。因煤炭企业整合,三家企业于2007年年底相继关停。2008年年初,该村村民的民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裂损,村民们认定就是三家企业的地下开采活动导致了地面塌陷,但是又找不到企业负责人进行落实协商,于是在5年多时间里多次到县、市、省政府部门和信访机构进行上访,但事情未能解决。
2013年6月中旬,多次上访未果的村民们,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半信半疑地来到蔚县人民法院矿区法庭,看能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情绪激动的村民,该庭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并就起诉所要提供的证据材料和如何申请司法鉴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通过庭前答疑,消除了村民的顾虑,155户村民于2014年9月22日正式起诉三家煤炭生产企业,该群体性案件正式进入了司法程序。
立案后,三被告企业的负责人出现了“打电话不接,找人不见”的状况,致使案件的审理陷入僵局。矿区法庭的法官们经过艰苦的“蹲点守候”,同时积极争取县、乡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助,终于找到了被告企业的负责人。虽然他们最初大多态度冷漠,摆出一副“企业已关闭,要钱没有”的姿态,但最终为办案法官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所感动,颇为感慨地说:“像你们这样拼命干活,真是难得啊!”
案件审理的关键是原告房屋的裂损与三个被告企业的采掘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法官们一边详细研究和分析村民提交的证据材料和评估报告,一边积极做原、被告双方的调解工作。经过证据审查、实地勘查、入户调查后,传唤三个企业的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对证据进行质证,双方对勘探、评估报告均无异议。但问题又来了,现在企业已经不存在了,股东各奔东西,如何执结成为此案的难点。思路开阔的法官们又了解到,三家企业当初均在县政府交纳了风险保证金,现在应该退还尚未办理。于是立即与企业所在乡镇煤炭管理部门以及县煤炭局、财政局取得了联系,落实了风险保证金仍未返还属实。在法官情理法兼容的调解下,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同意在返还风险保证金时优先解决本案赔偿问题。同时法庭争取到了县政府的支持,协助执行。双方当事人终于领取了调解书,实现了案结事了。
白草村乡五岔村民房裂损赔偿案件只是蔚县法院多元调解化解涉民生案件的一个案例,仅2014年就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成功调解了多起影响面较大的群体性纠纷。这些事件纠纷的妥善处理,并依法化解,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