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兰华 通讯员 郭孟福 王锋)2014年以来,衡水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全市“抓改革、打基础、造环境、求赶超”大局,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点,积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法律大服务格局,为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绿色崛起,跨越赶超”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法律服务体系。该局抓住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市政府政策支持,将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服务项目列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法律服务纳入全民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以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为依托,整合律师、法援、公证等资源,建立了集热线接听、信访接待、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为一体的12348法律服务中心,落实律师常驻值班人员,根据来电来访群众需求,做好解答咨询、诉讼代理等工作。2014年,接听热线电话1200余人次,接待来访300多人次。县市区按照沿街、便民、一层的要求,设置开放式综合法律服务大厅,将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集中办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司法行政业务实现了由散到聚的转变。乡镇依托乡镇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公证联络员制度,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法律服务流动车,在农贸市场、社区广场、村(居)委会活动中心等百姓集中场所,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法律服务等。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法律服务窗口。对符合条件的公证、法律援助等事项及时联系公证员、法援人员集中办理,免去群众来回奔波之苦。全市设立法律工作站121个,联络点1285个,即使偏远乡村,群众也能在家门口免费享受到专业法律服务。
着力发挥法律服务保障作用。加强政府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全市律师为行政、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528家。全市共组建滨湖新区律师顾问团、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律师团、“消费维权律师团”等各类法律服务顾问团46个,积极参与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和信访接待工作。律师还积极参与涉法涉诉联合接访、全市涉法涉诉案件评查等工作。4名律师受邀参加了全市检察系统案件质量评查检查活动。2014年,全市律师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58件,接待上访群众1000余人次,息诉罢访100余起。公证预防矛盾纠纷的职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继承、赠予等民事公证得到巩固。电子商务、证据保全、招投标公证等日趋增多,特别是在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中,征地拆迁过程中的证据保全、财产清点公证已被政府部门所认可。如武邑县赵桥镇引进2000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公证员加班加点,走村入户,协助政府完成了土地租赁工作,所涉农户均办理了土地租赁公证,确保了项目顺利建设。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全市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由现行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放宽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免予经济状况审查。刑事援助案件扩展到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民事案件新增五项,军人军属申请援助给予优待。成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团、民事法律援助律师团,组织热心公益、精通业务的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全市共办理诉讼非诉讼案件2873件,完成法援案件96件,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着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经市委组织部批准,成立律师行业党委。全市24家律师事务所建立独立党支部9个,联合党支部4个,党员律师86名,占执业律师人数的30%以上。12家公证处共有党员公证员27名,建立独立党支部8个,联合党支部2个。不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所(处)的党员全部参加当地司法局党组织活动,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法律服务队伍教育培训列入全年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014年,全系统共举办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培训班56期,全市480多名法律服务人员参加了培训,法律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14年,全市新增执业律师22名,实习律师27名,先后有11名具有研究生或本科学历的干部通过了公证员一般任职资格培训,公证队伍学历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该局在衡水司法行政门户网站设立了监督台,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网上直接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