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雨楼
我们的很多俗语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里面有很多人生哲理,千百年来指导着人们为人处世。可是,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对同一件事的论述,一些俗语是很矛盾的。比如,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大德必得其寿。可是又说:天不佑善,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再比如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又说:听天由命。再比如,我们提倡未雨绸缪,可是又说要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等等。你说纠结不纠结?其实,不必纠结,这里有个看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和心态问题,即俗语心理。这个心理是中庸、和谐,进退自如,追求内心平和宁静。之所以看似矛盾,是因为不同的表述是基于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因时因势而异。
好人有好报,大德必得其寿,当然是鼓励人们做好人行善事。什么是好人呢?好人就是有益于社会和他人,标志就是多做善事而无恶行。什么是好报呢?一般认为好报就是多子、多财、多福、多寿,这个理解其实有点狭隘。有古诗说“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所以,真正的好报其实是内心的平静和愉悦,没有恐惧和不安,而不是得到多少金钱、名誉和地位。当然,这些东西是有内在联系的,内心的平静和愉悦是所有好报的基础。至于说“好人不长寿”、“天不佑善”,那是另一种情形。笔者认为,好人“不谙世事”,容易被人欺负,容易吃亏。怎见得?我们不是常听到说“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吗?这个老实人就是好人啊。既然这么说,可见老实人经常吃亏,而且吃亏了、被人欺负了也没有怨言,固守着“宁人负我我决不负人”,长期压抑当然会损害健康。常人看在眼里自然愤愤不平,再遭遇英年早逝,能不慨叹“天不佑善”吗?那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好人要做,善事要行,忍气吞声就免了吧?因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该吼一吼也吼一吼,内心平和而已。
再说“谋事在人”和“听天由命”。这谋事在人,是说要顺势而为,善用各种有利条件,与时偕行,趋利避害,朝着预期目标前进,至于成功与否,还要看客观条件和时机,那就是“成事在天”了。听天由命,好像是消极不作为,任由事情自然发展?其实不然。在古人心目中,天,高高在上,刚健有力,听天不是听任天的摆布,而是要效法天的刚健,顺应天的规律,进而在主观努力之后,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不消极悲观,而用“命中注定”来自慰或互慰,实际上也是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平衡和宁静,体现着中庸的心理特征。
再说未雨绸缪和走一步看一步。未雨绸缪,教导我们做事情特别是重要的事情都要提前谋划,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困难,提前想到解决办法,以达到成功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则是在无法预料问题和风险的情况下,也不必蹑手蹑脚,而是要勇于探索,探索的目标也是为了成功最大化,实现效益预期。在这个探索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体现着勇气和智慧。如此看来,能“预”则“预”,不能“预”也要勇于探索,其内心追求还是一致的,不过是情形不同而已。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反映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又说“衙门口往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这“天下”不包括“衙门”了?不是吧?因为在旧社会这“衙门”是只要钱不讲理的地方。这矛盾吗?不矛盾。前一句话是说要讲理,这个“理”是普遍认可的价值判断标准,合于约定俗成的普遍认识,所以要讲,否则就是胡搅蛮缠、蛮不讲理,不可理喻,这样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后一句则是旧社会人们的一种愤怒和无奈的叹息。这叹息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吧!
处理任何事情,莫不如此,看似矛盾,其实一致,而且中国人还有欲迎还拒的行为习惯,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委婉。因时因势而异,灵活机动而不拘泥,善于机变而不走极端,这就是我们俗语中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