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5年02月02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做个有理想的追梦人
  图为杨双牛在河北工业大学演讲。
  图为演讲会现场。

  □ 杨双牛

  我叫杨双牛,是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河北富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今天,我作为一个山沟的农民,能和大学老师、大学生们一起分享岗底和富岗公司的故事,感到三生有幸。这话不是虚词。这是我第四次走进大学校门,一次是送女儿读研究生,一次是送儿子出国留学,一次是请大学教授到岗底传授果树栽培技术,最后这一次就是来咱们学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是来跟专家教授及同学们面对面汇报工作、分享农民故事的。一个农民在名牌大学“显摆”,的确是一件幸事。

  大家不知道岗底,但都知道巍巍太行山,它北起拒马河,南到黄河边,全长八百里,而岗底村就坐落在八百里太行的中段。如果把太行山比做一条巨龙的话,那么,岗底村正好居在龙身的位置。岗底地处太行深山区,依山傍水,因置身于九龙岗山脚下而得名。

  岗底是一个只有189户人家、659口人的小村,村小却是个好地方,用豫剧《朝阳沟》一句道白的话说就是,空气好,新鲜。

  岗底昼夜温差大,素有“夜盖棉被,午穿纱”之称。富岗苹果生长在冀南广袤平原的背后,从邢台市内丘县城西行134里地,穿过360弯盘道,就到了富岗苹果的生产基地——岗底。100里大山深处的基地与污染源的隔绝,造就了岗底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

  岗底的水好、土好,且没有被污染,具备良好的生产绿色、有机果品的生态环境条件。

  岗底是天赐的宝地。8000亩山场,10万株苹果、板栗、核桃、柿子等果树,把岗底装扮得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百花异草、鸟语花香、奇禽异兽、层峦叠嶂。岗底有皇庄、寿星庄、和尚沟等古迹数处。相传,唐朝一太子为给皇上治病,来到岗底寻药,看到此处白云缭绕、环境优美,如入仙境。太子登基后便在岗底建了行宫,年年到此休闲,故名“皇庄”。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我们处在一个有梦的时代,学生有学生的梦,我们农民有农民的梦;学子的梦是大梦,我们农民的梦是小梦。你们忧天下、乐天下;我只是忧岗底、乐村民。你们乐的是天下过好日子,而我想的是村民过好日子、富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对“样子”有个解释,他说:“‘样子’是好的形象,是群众欢迎的形象。”

  其实,我们做苹果产业的“样子”,不是给别人看的,是想让村民活出“样子”给自己看。

  30多年前,我们如今的果品生产基地——岗底还很穷,人均两分地,14亩山场。人说,“靠山吃山”,但我们岗底靠着山却吃不上山。那时,人均收入仅80块钱,8000亩山场寸草不长光秃秃,村民食不果腹、腰无分文,傻子、哑巴排成行,老光棍有18个,住土房睡凉炕,半年糠菜半年粮,远近闻名光棍堂。这是岗底的真实写照。

  岗底的“样子”让人笑话,笑什么?笑岗底穷!岗底人也不愿过穷日子,但苦于无奈。

  1984年,岗底人种富士苹果时,连我们的村民都不同意。因为效益低,周围村都在砍苹果树。一边是砍,一边要种,这反差的背后是“未来时”市场思维和“过去时、现在时”计划经济时眼光的较量。

  冒着与中央“放”的精神抗膀子的压力,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落实中央“放”的精神实质,收回荒山,集体治理,把绿山放给老百姓;劈山放炮,修塘筑坝,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炮声隆隆不断。别人笑话我们又在“学大寨”。

  十年磨一剑。岗底光秃秃的托么沟、寸草不长的村后沟、卵石滚滚的村南坡,被十万棵果树装点一新。昔日,岗底三沟、两峪、一面坡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运作市场、注册商标、设立富岗苹果专卖店,到新加坡等地搜集国际一流的苹果包装,最后我们的苹果由于科技含量高、酸甜适口、清脆无渣、清香蜜味、易储耐藏,获得了1999年世博会银奖、河北省著名商标,极品苹果卖到50元钱一个。农民的收入与日俱增。1997年,村民人均达到5000元,高出周围村几倍。昔日看不起岗底的周边村,也开始对岗底刮目相看,并发出感叹:“咱也像岗底就好了!”

  县委、县政府很关心岗底,给我们立碑、发奖,树岗底为内丘县山区致富的典型,称我们走出了一条太行山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有领导要我们岗底把全县的山区、乡带起来,共同走生态富裕之路。我们理解县领导“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用意。我们也想不遗余力地带动周边村种苹果树,肩并肩走向富裕。

  带动群众富起来,这是岗底历史的担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然而,现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带动要找突破口,而我们从岗底人的亲戚朋友开始带。按理说,这个突破口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亲戚知道岗底人的真实收入高,农忙时他们都到岗底帮忙摘苹果。岗底人的日子过得像芝麻开花。按说,他们被带动起来最容易。实践证明,我们错了。对村挨村、地挨地的周围村的姥姥、妗子、姑姑、姨,岗底的外甥们、侄子们,给他们打保票包技术、包管理、不包销售,可他们就是不学岗底种果树。面对送到嘴里的“肉包子”,亲戚都不吃,后生们感到无可奈何。

  周围群众见钱眼不开,磨推不转。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不包销售上。因为不能包,也包不了,外村人相中我们苹果的价格,相不中我们的管理。我们一亩苹果一年要下本5000元,一年四季管理果树不间断,光整枝一年就得四次。根本的是管理成本太高,别人不想学,一般没有技术的也学不成。

  商品经济是惊险的一跳。跳起来是要有力量的,“惊险的一跳”既要有胆量、勇气,又要有智慧。群众跳的“力量”和“胆量”、“勇气”、“智慧”我们没办法直接给,但有办法间接给,那就是把基地做好,把公司做大、做强,让变我们“找上门去带动”为他们“找上门来带动”,才会使带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做大品牌,富岗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诚信经营,获得河北省最受信赖产品;做靓美誉度,获得河北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获得奥运会专供果品资质;投资100万元,上了安全追溯系统;投资1000万元,上了4000吨气调库,保消费者四季吃鲜果;上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店设在5亿多网民家门口;占领国内市场,半径500公里画圆,设立专卖店;在各大机场设立销售点,占领国际市场,在香港注册分公司。使在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不出门的宅男宅女,都能吃上富岗苹果。

  富岗苹果的国家级符号有38个。每到霜降季节,富岗苹果红了的时候,天津、北京、河南、山西、安徽、山东、内蒙古的客人慕名来采摘,有媒体形容那时的我们村是“大车小辆闹岗底”。每到那时,18公里的岗底盘山道,常常被堵得水泄不通,不得不派村民当“交警”维持秩序。

  岗底村民的人均收入2.5万元。全村拥有小轿车90多辆,有80多户村民买了小轿车,平均一户多就有一辆私家车;小高层、平改坡,80%多的村民住上了新民居;有容纳300多人的幼儿园,山区的娃娃享受到了城里娃娃的待遇;村里有两个秸秆液化气站,不仅实现了两人烧火全村做饭,还实现了两人烧火全村取暖。外村有人形容岗底: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果园是农民,家像城里人;众多百万富翁,没有两手空空。

  岗底一个更可贵的现象让周围村看得明白,都说现在劳动力红利没了,而我们岗底村的劳动力红利却越来越大。目前,农村的留守人员,多是“386199”部队,我们岗底的“54”部队也没有离开村。因为种一亩果园一年至少收入两万元,比打工挣得还多。跟外村打工比,如果家里种地合算,谁还丢家舍业去外村打工。

  岗底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周围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后悔学岗底学晚了,争着要到岗底打工、学技术、种苹果树。有的村民把效益低的柿子树、核桃树、板栗树砍了,学着种富士苹果。现在,仅我们岗底所在的侯家庄乡,短短几年时间发展富士苹果就达3万亩。与我们内丘县相邻的邢台县、临城县砍掉其他果树种苹果树的有12万亩,这还不包括我们县的其他乡。

  历史上有“洛阳纸贵”一说。今天,在我们太行深山区的岗底周围,出现了“荒山金贵”:平原地区一般一亩地年租金在1000元,在岗底周围一亩荒山一年租金1500元,并且一次提前交10年租金,一亩一次交1.5万元,而且还租不到,不得不跑到远处便宜的地方租地种苹果。今天,岗底果农经营了11个家庭农场,除本村外果农近的在本县和邻县租赁土地,远的到了500里地的保定曲阳租了200亩的农场。

  今天,岗底的果农成了香饽饽。不少本地、外地的果农请岗底果农传授技术,一天一百块钱,管吃、管住、管抽、管喝。传授技术的范围南到河南,北到秦皇岛,西到山西,东到山东,方圆500公里为半径画圆。全村70%的果农被外聘当“财神”。技术服务也成了岗底果农的一笔可观收入。

  历史能说明一切,现实能告诉未来。人叫人动人不动,利益调动积极性。老百姓是全面奔小康的主体,他们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的积极性高低,决定着全面小康实现的速度。如何调动“主体”参与小康建设的积极性,最根本的是牵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有人埋怨农民观念落后,其实,观念是由利益决定的,唯有利益驱动才能让农民更新观念。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

  作为一个来自山沟沟的农民来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富岗公司而言,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我们知道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局限。但我们也明白,不断克服自身的“两个局限”,不练就奔小康的“金刚钻”,就不会在带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的路上有所作为。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参与市场的竞争,最终要靠人的素质的提高。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高质量的全面小康,一时有也不会长久。这方面,我们还是从自身做起,打造高素质的果农团队。

  一是推行“持证下田”制度。省委书记周本顺讲,一个人的成熟,关键在于理论上的成熟。我们的果农有实践经验,但管理果树的理论知识欠缺,只知道怎么管,不知道为什么那样管,理论上糊涂,实践上就不自觉。我们和邢台农校签订协议,由邢台农校派老师到岗底对18岁至55岁的所有村民进行技能培训,目前有208名农民通过培训,其中有191人获得国家农业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工技能证书。岗底被《人民日报》称为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刘延东副总理给岗底的父老乡亲发来慰问信,鼓励果农做新型农民,更重要的是我们果农把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果品质量随着知识的提高而提高,我们岗底生产的富岗苹果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15种超过国家标准,被称为世界苹果的上上品,这就是有力的证明。技术就是生产力,技术就是竞争力,技术就是吸引力,技术就是摇钱树,一点也不假。

  二是送果农深造、再深造,实现苹果专家种苹果。2009年,我们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的机会,在村里腾出两个教室,送100名农民就读果林中专班。老师把学校送到果农家门口,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果农足不出村,用两年多时间就可获得中专学历。2012年上半年,我们100名果农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今天,在800里太行山区,我们岗底果农的素质也是比较高的。

  三是鼓励果农读大专。2012年,我们100名果农中专生毕业之后都想上大专,但教育部门有年龄限制,把我们38名果农限制在了大专的门口之外,仅有62名学员上了大专,目前他们正在准备论文答辩,今年就要毕业。真是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这些读大专的果农都表示,毕业之后还要读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岗底农民的素质能和发达的法国农民学历有一拼。我们的农民在国际上要有一席之地,首先就要在素质上高人一筹,要不脚跟就站不稳,我们的农业就拼不过他们。

  四是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我们知道,市场上聪明的买家不看你货架上摆的产品,而是走进你的车间看你的设备和生产工序,因为工序决定品质。我们所谓的模式,就是我们自己独创的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就像工厂里的工人生产标准件那样生产苹果。我们严格按照128道工序管理,一道都不能少。按模式管理的好处是果型正、着色好、酸甜适度、味美津纯,更大的好处是该模式是一个生产高品质果品的一个规范,离开了规范,苹果的形象就“七扭八歪”,苹果的品质就不上档次。我们把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编成128个故事,并集印成册发给大家,并设有底线、红线、高压线。谁偷工减料,谁就是砸全村饭碗子的罪人。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并且达成一个共识:苹果敢给爹娘吃,才给消费者。

  在河北省政府的指导下,全省与我们建立连锁基地有3市6县1万多户果农,发展苹果4万亩。这些连锁基地的苹果,我们不管销售,只帮助基地果农高技术管理。只要经过我们技术指导的,苹果品质上去了,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这些基地的果农每年增收8000万元。

  说句实在话,我们岗底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30多年来走了一条向绿色、有机要红利的路子,转方式、调结构、搞改革、闯市场,撵着群众的期盼,确定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感谢我们的好时代,感谢村民的鼎力相助,感谢社会各界的深情厚爱。

  我们内丘县原县委书记、现任邢台市副市长刘彪曾在《河北日报》发表《从符号看富岗苹果》的署名文章,赞扬苹果。文章中,他列举了富岗苹果的“八多三最”:

  一是富岗苹果证书多。一个富岗苹果有36个证书,仅国字号的证书就有18个。

  二是富岗苹果基地——岗底的名片多。

  三是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多。

  四是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多。岗底自主创新科技成果13项,其中4项获省、市“山区创业奖”、3项获“河北省科技成果证书”、6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富岗苹果是名符其实的科技果。

  五是获得奖项多。

  六是获职业证书的人多。

  七是果树投入多。岗底村民种的是绿色、有机苹果,投入大、成本高。有机肥的施肥量大,有的施肥量还超过果的产量。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用工量大,比平常种的一般果要费5倍工钱。富岗苹果是岗底人用钱和功夫换来的。

  八是“职业农民”多。目前,岗底可以称得上“职业农民”的有8个,其中4个农民租地240多亩。杨增林租赁荒山47亩。他5年内收入可达100万元,完全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水平。预计5年内将有60位职业农民出现在岗底。

  刘彪副市长说的富岗苹果“三个最”是:

  最早在河北省上了追溯系统,让人们对苹果的全过程看得明白,吃得放心。

  最早在邢台市建了气调库,实现了冷链销售。

  最早在河北生产出了有机苹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小松,也发表署名文章,称富岗苹果是“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他问,这个天是谁呢?有人说是土壤和环境,也有人说是科技,还有人说是党的政策。确实,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富岗苹果就不会被生产出来。我想说的是,党的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如果说富岗苹果是被“太阳”照亮的话,那么,有的地方是什么遮住了太阳的光亮?

  他在文章最后写道:愿更多的地方能掉下一个“林妹妹”。我们岗底人知道表扬我们的是一种鼓励,并不就说明我们做得最好。我们将不辜负社会的厚爱,努力为社会、为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出更大贡献。

  圆了旧梦有新梦。岗底人和大家一样,也是梦中人。今天,我们岗底人有个自己的“英特纳雄耐尔”,就是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近期到2020年也就是国家第一个百年时,人均收入5万元,超过国家全面小康人均水平3.8万元。我们公司也有个自己的“英特纳雄耐尔”,就是到中国第一个百年,带动苹果产业40万亩,公司员工收入翻一番,平均月收入近万元。我们有决心把梦想变为现实。

  霜降季节对岗底来说是个好季节,那是我们富岗苹果红了的时候,希望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到岗底去采摘,有酒喝,有饭吃,有果摘。因为我们有自己生产的牛城牛酒,有自己的农家乐,有自己的苹果园。

  (以上为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河北工业大学的演讲)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