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古萍
提起路华这个名字,许多人都很熟悉。之所以为人熟知,是因为他的草书作品。近几年,他的上千幅作品被许多单位和个人收藏,更让人称道的是他豪放的性格——这上千幅佳作都是他不收任何费用送出去的。对此,他笑笑说:“用笔千古不易,废纸三千,就当我练笔啦。”
日前,他的作品荣获2014年中国当代书画500强。对此,他又淡然一笑说:“这是对我许多年修练书法的回报吧,用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认识草书,只此一点,就足以让你学习一生。因为,草书的一笔一画,线条的长短,符号的变化,都势必会造成文字的变异。只有经过长期的对草书的研究,对传统技巧的训练,方能自由驰骋于法度之中。若无高深的技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实难做到:出乎法度之外,又乎法度之中。古人云:作草如真。意即书写草书也应似写楷书般认真。而不能任意赋形,去自创出一些生僻的字体来。”
路华,本名李福贵,字路远,号修身斋主。他出生于1951年,邢台市人,毕业于天津工会干部学院群文系,师从杨凤仪、申世辉先生。现为河北省书协会员,河北省榜书协会会员,天津职工书画研究会会员。
看路华先生写字是一种享受。只见他胸有成竹,那飞动的毛笔似凌空飞燕,字,更是龙飞凤舞,犹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挥毫云烟,落笔惊浪。相信了路先生说的一句话:字是画出来的,画是写出来的。中国书画的奥妙就在此。
路华早年受父亲影响,其父能书能画,闻名十里八乡。后有幸聆听黄绮、欧阳中石、阿劳、田辛甫等艺术大师的授课,参加工作后多年在工会工作。工作和工作之余,大量临习怀素、张旭、孙过庭、于右任等大师的作品。用先生自己的一句话:虽然废纸成堆,笔管磨秃,终未见自己希望的境界。
我是不懂书法的人,综合专家对路华作品的评述:路华的草书字体笔法遒劲多变,沉凝颤涩,气势流贯,又不失草书的规体。
静观他的作品,脑海中就涌现出那句千古名诗:暗香浮动月黄昏。自然、潇洒、挥毫如云烟中却潜伏着一种勃勃生机。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我在想,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没有一番心性的打磨,是流淌不出这震撼人心的书法作品的。
对于当下某些作者,甚至所谓的艺术大家,书写作品时肆意而为,置法度而不顾,一味追求字体的怪诞和丑陋,所谓的丑书,我不敢苟同:仅凭自己所掌握的一知半解的知识,胡乱涂鸦,点画狼藉,整篇作品无一字可以让观赏者辨识,如读天书,且味同嚼蜡。
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路华说:“几千年的中国书法早已成为民族的符号,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实乃应以朝圣的心去修练书法。”
鲜为人知的是,路华先生还是位诗人,写诗上千首。诗的抑扬顿挫,草书的流畅跌宕,恰似韵律、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成就他丰富美感的艺术人生。
进入2015年,先生表示,他的字不再随意送人,艺术回归现实与市场,也是对艺术的尊重。但我知道,以先生的豪气与个性,实难做到。
那天,约了几位朋友一起品茶聊天,听着古筝“云水禅心”流淌的音乐,几杯香茗下肚。先生抓起毛笔,飞动的笔墨间,顷刻,几幅流畅大气的草书跃然纸上,只见他扔掉毛笔笑言:“都是相知的朋友,要过年啦,每人一幅,送啦。”
其实我知道,先生心中一直追求的是庄子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很少参加书画界的各种奖赛,每天五点起床,修习书法、读书、画画。他的很多国画作品也深受朋友喜爱。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他,身体尚好,精神尚佳,性格不温不火。只见书法不见人,你会以为是个潇洒、豪气之人。如果你见了本人,那种文人的谦恭、平和,让人突生敬仰。而这种气质是蕴藏于内心的一种宁静感,是艺术家最宝贵的气质,也是他艺术成道的源泉。
有道是:非纸成堆,笔成冢,安能有此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