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6月26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劝差生放弃中考”背后的升学率之恶

  

  

  话题

  6月20日贵州省开始中考。铜仁市印江县的一些中学生则无缘考试。记者调查发现,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当地一些中学根据摸底考试分数自行划线、排名,劝排名靠后的学生不要参加中考,并“动员”他们就读中职。      ——6月20日《新京报》

  A

  “差生”无缘中考

  是教育软暴力

  刘凯玲

  

  

  只因学生成绩不理想,中职学校完不成招生任务,就不让部分学生报名中考,学校如此剥夺学生参加中考、参与升学竞争的权利,显然不可取。尽管媒体年年曝光,舆论年年谴责,但是“差生”无缘中考这种事,并不少见。对此,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为升学率变相赶人。

  毋庸讳言,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重要评价指标。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形象”。学校与老师,重视升学率,不难理解。但是,教育者无权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剥夺“差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被异化成了要挟学生放弃中考的怪胎,真可谓是“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对丑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正是因为有成绩差的学生,才是考验教育智慧的契机,教育好“差生”,给“差生”更多关爱,这也是教育的本分。差生无法参加中考,不论解释多么冠冕堂皇,实际上都是对“差生”的歧视与放弃。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如果对成绩差的学生另眼看待,就此把他们逼出校门、逼向社会。这对不谙世事的孩子不仅是一种心理伤害,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前途,改变他们的命运。虽然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不能满足所有的孩子上高中的愿望,读中职也是一条出路,但是孩子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不容剥夺。

  其实,学习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绝不是唯一的指标。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教育部门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升学率,侵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面对频繁上演的逼学生放弃中考的闹剧,上级有关部门不能由学校与老师任意为之,践踏教育法规与孩子的尊严。

  从长远来看,要杜绝类似闹剧,需要政府通盘考虑,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成绩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宽松的教育环境。

  

  

  B

  劝学生放弃中考

  是教育霸权

  崔恒清

  

  

  中考彰显了教育公平,凡具备报考资格,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尽管有关方面称学校仅是“劝”学生放弃中考,但实际上却是“一刀切”——“要么上中职,要么回家”,也就是没有协商的余地。据说,印江县今年要完成3300人中职招生计划,任务分解到全县21所中学,各学校依据月考情况,或按分数,或按排名,确定了相应人选。凡被圈定的学生,就被取消中考资格,而且为了断这些学生的念想,一些学校干脆将教室的门锁上,或者将其桌椅搬掉,要上课就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不得不回家。

  如此霸道劝学生放弃中考,所谓指标下达可能仅是一个方面,但更主要的还是利益驱动使然。而这笔资金在教育系统称作“回扣”、“中介费”,或者“生源介绍费”。为了利益,学校、老师“出卖”学生,这严重违背师德,也有损教师、教育形象,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任何招生都应以学生自愿为前提,中职也不例外,靠“强制”“收买”等手段扶不起中职,只能事与愿违,使中职难以有美好的未来。 

  

  

  C

  差生无缘中考

    的粗暴与偏见

  李英锋

  

  

  

  在中考期间,这样一条消息让人难过,而那些被划为“差生”、被禁止中考的学生则让人担忧。印江县一些中学用“要么去中职要么回家”的两难选择题来强迫大量初三学生放弃中考、就读中职,尽显粗暴与偏见,是对规则的践踏,是对学生权益的伤害。

  无论上高中,还是上中职,都应该是完全畅通的教育通道,都是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学校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中职再好,学生不愿意上,学校也不应该强迫;考高中的机会再渺茫,学生愿意一试,学校也不应该阻拦。一些中学劝退“差生”弃中考并“动员”他们读中职是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粗暴干预。按照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的期限为小学及初中9年,但少数学校在4月底就要求不读中职的“差生”回家,甚至锁住教室大门将“差生”拒之门外,那么,这些学生所享受的义务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其义务教育权也受到了学校的侵犯。

  一些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而要求学生弃中考、读中职,暴露出当地的教育考核模式中依然把升学率当作一项重要指标,暴露出了功利、自私、病态的教育政绩观。当地中职学校生源不足,教育部门应该在学生身上多下功夫,着力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的待遇,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或升学率,并耐心细致地向初中毕业生进行宣传引导,而教育部门竟然把功夫都用到了初中的教职员工身上,向各中学下达中职招生任务,要求各中学成立中职招生领导小组,把招生责任层层分解到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约谈未完成中职招生任务的中学校长,威胁影响年度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用高压威逼手段与职校的利诱手段(老师成功送一个学生去职校办理入学手续,能够从职校得到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的“回扣”)来促进中职招生,做法简单生硬,很不科学,是种懒政。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