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艳
“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低沉、浑厚的女中音,伴随过我的童年,亦伴随过我儿子的童年。这是已经过世的母亲所有摇篮曲中最好听的一首。
一座山坡上的小庙中,几个人正低着头和一个高鼻梁的外国人一起给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的伤员做手术。这是我少女时代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看到的一幅画儿。这么多年过去了,歌声与画面一直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仲夏,一个偶然而又幸运的机会,让我走近了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让我来到了他们曾经驻足过的山水间。
早上出发,几辆大轿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靠外窗而坐的我,几次车行悬崖峭壁处,内心都会发出这样的呼喊:太险了!“虽附边关犹近内地,路当冲要,人文络绎”“东望紫荆要塞,西拒雁门雄关,南连倒马重隘,北扼飞狐铁壁。”原来,自古,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之首白石山,山势挺拔,群峰争峭,树木葱郁,山花飘香。丽日艳阳之时,我走近你,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遍览你的雄奇与俊美,陶醉你的灵动与幽深,正可谓“景从身边过,人在画中游”。
然而,无论是在祥云门、一指峰,还是在飞来石、佛光顶,恍惚间,我的眼前都会现出英雄王二小那瘦弱的身躯,正挥动着鞭子,向高高的山崖攀爬,一步步将敌人引进伏击圈……
这座,那座,还是那座?白石山的峰峰岭岭,涞源的沟沟壑壑,到处都有王二小的身影,到处都是杀敌的战场。
这边激战之酣,那边,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抵制日寇侵略,就在那个小山坡,白求恩在手术中不慎刺破了左手中指,发炎感染,那颗伟大的心脏在中国的大地上停止了跳动。
画面,随思绪变换,穿越:
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绿意盎然,和平安详;
声音,随思绪响起,飘散:
是啊,拥有着白石山的涞源,是八路军向日寇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是王二小放牛抗敌的地方,是白求恩最后战斗生活的地方。
双雄石对面峰崖上的两位巨人,你们可是英雄王二小和白求恩?不然,为何那样挺立,雄姿勃勃,并肩屹立在陡崖上,共同守卫着巍峨的白石山?
还有你——白石山独有的红桦林,你树枝挺拔,树皮深红,高耸云端,你的红是否为白求恩、王二小的鲜血浸染?你是否是在用这种方式承载着涞源八千志士投身抗日,三千儿女挥洒忠诚?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王二小,还是国际友人白求恩,他们同样为抗日而战,他们同样牺牲在涞源。在七十多年之后,于千万人当中,我得以近距离地完成对英雄事迹的探寻和考证,更可谓不虚此行!
京西夏都白石山,英雄辈出传美名。
而今重走故人路,逐梦进发更从容。
(作者单位:廊坊市公安交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