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6月12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从父亲到罪犯的距离

  安世乔

  前不久,我去一所监狱采访。那天,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少保中心)的孩子来这里开一次特殊班会。来的孩子中,有六七个是服刑人员子女,他们的父亲就在这所监狱服刑。那天,孩子们一看到爸爸就抱住不放。眼泪一下子从爸爸们的眼里流出来,虽然与那些粗砾的脸是那么不相称。

  这些服刑人员入狱后,或因家庭困难,或因家庭破裂,孩子无人监护抚养,少保中心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一个家。

  有一个孩子刚到少保中心不久,这次也来看爸爸。他给爸爸讲起了自己的生活。他说,爸爸走后,妈妈离开了家,到城里去住了,自己跟着奶奶生活。一次,他实在太想爸爸妈妈了,就一个人去城里找妈妈,可是迷了路,到了晚上还没找到,就在路边睡着了。多亏好心人发现了,报了警,警察帮他找到了妈妈。这个孩子的爸爸一边听一边抹眼泪,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你可千万不要再一个人出远门。要是碰上了坏人,可怎么办?”

  听到这句话,我悄悄问监狱干警,这个人是因什么罪被判刑的。“抢劫。”干警说。我一时无语。他就曾经是那种“坏人”,而他如今担心的恰恰是儿子会碰上这种坏人。

  当他把凶器对准被抢劫对象时,肯定没有想到这个人也是某个人的孩子,在这个人身后也有如他一样的牵挂。

  曾经听过一个庭审,被告人说,自己抢劫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好一些。也采访过一个犯罪嫌疑人,他说盗窃就是为了给父亲还账。

  我想,谁也不是天生的罪犯,谁也不是天生的歹徒。这些人,当他面对自己家人时,是知冷知热的亲人,面对被害人时,却成了凶残的魔鬼。是什么让他们在转身之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从一个懂得人伦的守法公民到一个良知泯灭的罪犯,这中间的路有多远?

  有没有一种观念,让他把一个不良的念头灭失在萌芽?有没有一种力量,能够阻止他渐行渐远的脚步?有没有一种震慑,让他在伸出黑手时望风披靡?

  罪犯不值得同情,但案后的思考却不可缺失。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