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6月12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见义勇为考生
该不该被破格录取
  高中生柳艳兵见义勇为负伤后,家长因担心孩子不能参加高考而伤心落泪。

  当千千万万个高考考生走出考场之时,江西省宜春市高三学生柳艳兵正躺在病床上养伤。当社会呼唤勇气和正义时,这个年轻人挺身而出,换来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尽管无法参加高考,他却在另一场道德考核中完胜。在网友呼吁应该破格录取见义勇为楷模的声音之下,一边是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一边是近乎完美的道德闪光点,高校该如何权衡?

  支持者:破格录取就是弘扬社会正气

  在“人性”的高考中得了满分,这样的时代楷模,如果有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不也是弘扬正气吗?“像柳艳兵这样品德优秀的学生应该被破格录取。”持这一观点的网友表示,对这样的学生破格录取,就是弘扬核心价值观。高校招生不仅要看成绩,更该看品德。否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最后还是得以成绩论英雄。考生平时品德好不好,一般情况下并不能完全看出来,但在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其品德肯定无可挑剔,获得高考录取资格也完全应当。此举更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反对者:破格录取是对见义勇为的不尊重

  四川教师赵耀世表示,两位高三学子挺身而出的义举在当今社会实属稀缺资源,值得社会大力褒扬。社会也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但是,破格录取抑或一路绿灯都不是对见义勇为者的最好尊重。在当前高考选拔机制屡受吐槽的情况下,尝试以素质能力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更为科学的选拔机制不失为一大创新。见义勇为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展现,如果它与利益挂上钩,有再好的理由作支撑都会让美德失去价值。

  问题的争议点在高考平等性上

  高考虽然有很多的弊病和漏洞,但它毕竟还是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模式。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要基于一种平等的竞争机制。想要保障竞争机制的平等,就得确保选拔程序的正义和筛选过程的公平,分数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在激烈竞争中,各种加分保送政策,逐渐变成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唐僧肉”,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高考腐败”。所以说,公众对见义勇为该不该破格录取的争议的关键点,是在高考的平等性上。

  在高考面前, 必须人人平等

  做人善良、热心是非常必要的,好人应该得到肯定与报答。但在涉及公平与规则这个问题时,褒奖好人不应该破坏公平与规则。高考有自己的规则,按规则办,这才公平。见义勇为的行为可以而且应当褒奖,但不应通过破坏高考的规则来实现。

  对于品德素质拔尖的学生,高校确实可以“网开一面”,但这种通融是有限度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素质,否则进入学校后他的学业也会出现困难。加试考察,就是为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优则入,不优则出。

  不让见义勇为学生“流血”又“流泪”

  既不破坏规则,又让“道德考试”中得满分的考生上大学,其实这个事情不难解决,就是等伤愈之后,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对柳艳兵进行面试、笔试等测试,如果合格后正常录取。这样既可弥补见义勇为考生无法参加高考的遗憾,又能保证高考的公正公平。

  不过还要说一句的是,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我们并不鼓励学生的见义勇为行为。因为中小学生一般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青少年首先应该能自我保护,同时可以“见义智为”。虽然不过度提倡,对于能够见义勇为的学生,国家是会给予一定奖励和抚恤的。 本报综合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