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灿
在廊坊市安次区,有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夕阳红”调解分会,平日里不但组织老人们锻炼身体,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志愿服务。“有困难找‘夕阳红’”如今成为廊坊市民的口头语。
日前,当记者来到安次区“夕阳红”调解分会,立即被老人们洋溢的热情感染。
年近八旬的孙玉兰是“夕阳红”调解分会会长,她说:“我们这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现有近2000人,先后建立了19支分队,队员大部分为离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今年已98岁。”
“夕阳红”调解分会前身是 “夕阳红”宣传队,成立于1994年,当初只有15名队员,年龄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当年68岁,她们大多是政法部门、妇联、街道、居委会、调委会等单位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
安次区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中,及时发现了这支队伍蕴含的正能量,于2008年7月,在“夕阳红”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安次区法院“夕阳红”社区纠纷志愿调解队,建立了日常学习培训、庭审观摩、经验交流、维稳信息通报、考核评优等制度。志愿调解队的老人们知识面宽了,调处纠纷的本领强了,热情更高涨了。对这群老人来说,她们心中集聚了火一样的工作热情。
孙玉兰说,“夕阳红”调解队在妇女儿童维权、法律法规宣传、弱势群体帮扶、家庭纠纷调解、文明新风倡导、文体活动组织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自编自演680多个小节目,演出600多场次,先后接待家庭暴力投诉、法律咨询、家庭纠纷500多人次,目前已培训反家庭暴力志愿者1000多人。”谈起这些成就,孙玉兰如数家珍。
“这不,我们刚解决了我们小区的最大‘刺头’。”孙玉兰说。原来,住在龙河盛都小区的72岁的魏某,嫌老头老太太们在小区广场跳舞扰民,到物业居委会拼死拼活地闹,魏某带着铺盖卷,扬言不解决就住在物业,110来了三次都没能解决。孙玉兰得知后,找到了魏某,耐心地劝解:“现在提倡全民健身,如果他们健身超过晚上10点,就是扰民,是不允许的。可是在法律允许的时间内健身,何乐而不为呢? ”一席话,说得魏某直点头。10多年来,“夕阳红”调解队化解民间纠纷2671件,防止民转刑纠纷37件,为政法机关提供线索1078条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夕阳红”的老人们发现旧的工作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有时调解工作的挫折感甚至让她们感到迷惘。怎么办?安次区法院领导及时伸出了援手,帮她们出主意、想办法、鼓信心,并且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在南大街社区、永兴社区设立了调解办公室,充实了办公设备、购买了法律书籍和法律方面的影像资料,此举让老人们坚定了信心。
为了能与当事人及时取得联系,老人们印制了联系卡,适时适地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岗、家庭暴力投诉站、法律咨询站等。通过一段时间运行,社会反响良好。2010年10月,在市、区领导的支持下,由安次区法院牵头,正式将这支调解队更名为廊坊市安次区调解志愿者协会“夕阳红”分会。这样,“夕阳红”分会可以与劳资纠纷分会、房屋拆迁分会、消费者权益分会、医患纠纷等其他八个分会合力调处更大的纠纷。“夕阳红”调解分会会长孙玉兰由衷地说:“我们为群众服务的舞台更宽了,底气更足了,干劲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