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3年10月23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守着村南不足500米的、不时冒出白色、黑色、黄色烟雾的三个大烟囱,张粗腿村群众赖以维生的土地逐年减产,今年几至绝收!可当地有关部门却称厂里排出的烟雾达标。这样的答复令当地群众困惑不已——
谁来驱散张粗腿村群众心头的浓雾

  图/文 本报记者 龚红美 刘波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吴桥县桑园镇张粗腿村的群众却没有收获的喜悦,反而心头罩着一层沉沉浓雾,因为村中仅存的300多亩土地几近绝收。

  “我现在一到地里,气就不打一处来”,村民曹中瑞说,他家种着村边近两亩土地,最后一茬种的玉米,前几天刚刚收了,下了7斤种子,玉米粒收了连20斤都没有。村民张宝义家种了4亩玉米,看着玉米秆上挂着的干瘪的玉米穗,张宝义索性不收了。“我们这里可都是上好的红土地,以前一亩地能收玉米1000多斤啊”,曹中瑞望着收割过的土地,眼里充满了对过去日子的留恋。他说,这“都是那个厂子给熏的”。

  村民们说的厂子,是指建在张粗腿村田地南侧不足500米的河北景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从这家玻璃厂的两个厂区里伸出了3根烟囱,烟囱不时冒出白色、黑色和黄色的烟。记者采访当天正刮南风,烟雾随风飘向张粗腿村方向,距离厂区三四百米处都能闻到刺鼻的味道,记者在村里待了不长时间就感觉喉咙发紧。

  村民对记者说,这个厂子干了六七年,起初厂子只有西侧一个厂区和两根烟囱,烟囱每天不停地冒烟,特别是到了晚上,烟冒得更大,刮南风的时候村里人都不能开窗户。从那时候起庄稼就开始减产,最初村民们认为减产是种子的问题,换了最好的种子产量反而一年不如一年,最后人们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家工厂上。村民们说,由于庄稼收成越来越差,每年他们都要到县政府、县环保局、县农业局等部门反映情况。县环保局每次答复村民都是“工厂排出的废气达标”,但是县里每年都给村民们一些补偿,最多的时候一亩地给200元。今年庄稼几近绝收,县政府、县环保局、县农业局等部门在张粗腿村开了现场会,把这里定为绝收,承诺给村民补偿每亩1000元,但是一直没有兑现。

  工厂排出的废气是否达标?这些废气是不是造成张粗腿村田地减产的原因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吴桥县环保局。环保局与河北景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仅仅一墙之隔,该局监察大队大队长陶九灵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的情况:这家玻璃制品厂是2006年通过县环保局环境评估的,2009年二期工程的环评工作完成,年产高档玻璃瓶2200万只。该厂生产工艺是通过水煤气熔炼石英砂,制取玻璃瓶,每年消耗煤炭4000多吨。由于工厂生产规模没有达到国控标准,没有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无法24小时监控工厂的废气排放情况,但是市县两级环保局会不定期抽查,大概每月平均一次。当记者问及,工厂烟囱为什么会冒出不同颜色的烟雾时,陶队长对记者说,这家工厂一套煤气发生装置对应两个窑口,一个窑口冶炼完毕后,发生装置的喷气口要转到另一个窑口,这期间会造成煤气外泄。记者询问外泄的煤气是否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时,陶队长表示,这些煤气排放量较小,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每次检查时环保部门的检测数据也说明他们的排放符合标准。

  为了弄清煤气通过烟囱排放是否会影响周围环境,记者随后咨询了环保专家。专家表示,用煤生产煤气熔炼玻璃的工艺已经比较落后,成本也较高,大部分玻璃企业都已经改用天然气。而用煤产生的煤气,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但是其中含有硫化氢气体,一氧化碳和硫化氢都属于有毒气体,硫化氢又属于酸性气体,对人体粘膜组织和心脏等脏器都有损害,对农作物也有影响,这些气体是不允许外泄的。

  环保局的答复显然无法拂去罩在张粗腿村群众心头的浓雾,面对秋收几近绝收的现实,面对村庄附近这家冒烟的工厂,现在他们甚至担心:这些烟雾是否也在侵蚀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呢?

  大图为村民在自家玉米地里向记者展示干瘪的玉米穗。

  小图为河北景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厂区的烟囱里冒着烟雾。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