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新华
孟建柱同志在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广大政法宣传工作者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群众观念,做受众欢迎、有社会责任感的政法宣传工作者。笔者在深刻学习孟建柱同志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受众欢迎、有社会责任感的政法宣传工作者”,谈一下个人体会。
心态决定状态,政法宣传工作者应该具备甘于寂寞的平和心态,誓争一流的积极心态,敏而好学的谦虚心态。眼界决定境界,厚积才能薄发,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高宣传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看”新闻。“看”新闻时要学会用挑剔的眼光找不足,更要多做类似“假如让我写,该怎样去表述”的假想以及同题材类型的对照临摹,身临其境地留意写作手法,铭记好词好句和起承转合技巧,以便今后为我所用。具体到工作实践,宣传稿件与工厂生产产品几无二致,其质量优劣是编辑采用和受众认可的决定性因素。我不是专职政法宣传工作者,却在包括《人民日报》、《法治日报》、《河北法治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十家国家、省、市媒体刊播过500多篇稿件,很少有“凭关系”发稿现象。我曾通过电话向一位素未谋面多次“相助”的省报编辑表示感谢,她很直白地说我的稿子“用起来比较顺手”。我对此的理解是——不用怎么修改就能刊发。试想谁不愿用这样的稿件?那么,怎样才能使稿件“用起来比较顺手”呢?
标题要抓人眼球。如果新闻稿的标题新颖别致,就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我曾经写过一篇案件报道,说的是县公安局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破获了29起系列盗窃案。如果用《乐亭警方破获29起盗窃案》之类的标题,给人的感觉将会是“俗不可耐”,此类案例实在太多,稿件很可能遭遇“石沉大海”的命运。通过与办案人员深入交谈,我获得了一个细节,这名窃贼为了逃避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费尽心机东躲西藏,先后六次搬家变换居住地点,可谓“狡兔三窟”。针对本案的个性化情节,我起了这样一个题目,叫做《智勇“猎手”斗“狡兔”》,后来这篇稿件被《人民公安报》等多家媒体刊发。
主题要鲜明生动。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挖掘出来,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对于分量较重的题材,极易写成工作总结式的新闻稿,这种大而全的稿件很难被媒体采用。在这方面我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我曾经写过一篇全面反映我县政法工作成绩的稿件,可谓面面俱到,投出去后却杳无音信。后来,我重新选取角度和定位,经过深入提炼和耐心修改,形成了《乐亭县扎实推进“民生司法”进程》一稿,里面运用翔实的数字和生动的事例,反映了政法机关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渴求的问题入手,“听民声、解民忧、维民权”,这篇稿件不久即被多家媒体采用,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采编要敏锐迅速。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看不出它是新闻,而你却能慧眼识珠,这就叫新闻敏感,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善于观察、深刻思考的好习惯。有一次,我随领导去派出所调研,看到院墙外的便民预约服务箱,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经过了解,得知该所统一向群众发放了预约卡,群众可将需要办理或求助的事项填妥后投放到预约箱中,民警定期开箱并将上门服务。回家后,我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消息稿,以《群众“预约”民警》为标题发出,很快就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用。实际上这个预约箱已经设立了很长时间,不敏感者认为是件平常小事对此熟视无睹,然而一滴水可以折射出阳光,我正是从“小”中见“大”,体察出他们的爱民之情。
在政法宣传工作中,实现孟建柱同志所提出的工作要求,“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踏实学习,甘于寂寞,默默耕耘,才能全面提高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不断增强政法宣传工作传播力、影响力,最终凝聚成强大合力,收获丰硕成果。
(作者系乐亭县委政法委政治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