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树永 郑伟
临西县大刘庄乡前阎村只有178户、800多口人,这个小村庄依靠几十年来特色产业的发展积累,实现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还建起了村级的工业园区,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9万元。
前阎村现在的环境整洁有序,但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几十年前村里可不是这样。那时前阎村在临西县也算是“小有名气”,号称“七多村”,即打架斗殴的多、上访告状的多、抢占宅基地的多、拖欠各类款项的多、盖房“吃胡同吃街”的多、群众同村干部闹事的多、违反计划生育的多。群众生产生活也面临着用电难、浇地难、吃水难、出行难等几大难题。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说前阎村“下了雨像猪圈,出进村比登天难,来个汽车村外站,浇个地没时候完;电不够用家庭副业轮着干,两条东西大街一堵30年,娶个媳妇得用推土机送前阎”。
1990年玄振青担任前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调委会主任,他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团结全村向前奔。“那时村里既有多年积攒下来的矛盾,又有不少新纠纷。这些矛盾纠纷牵扯了乡亲们大量的精力,把人心弄散了。”
为解决难题,玄振青开展“八多四真”工作,即多沟通、多商量、多倾听、多同情、多鼓励、多支持、多担当、多鞭策;真诚关心、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群众,真正为他们撑腰。“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群众也会反过来替你的工作考虑,没有啥疙瘩解不开的。”
前些年,前阎村有两个前后邻居因为盖房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玄振青带领村干部和调解员多次上门做工作。“刚开始去的时候,主人不给你好脸色看,我们就在人家‘赖着’,你吃我也吃,你喝我也喝,再瞅准时机给他们讲事实、摆道理。”玄振青回忆道。特别是像这种因老宅子遗留下的问题,牵扯因素多,事由又很难摸清,要求调解员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深入细致以情理化解矛盾。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