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生
近日,游览了三亚兰花世界(公园),增加了对兰花知识的了解。
野外的兰花大多生长在不被人注意的丛林里、山崖上、草丛中。兰花虽不被人注意、甚至“隐姓埋名”,但依然根深叶茂,颜艳溢香。兰花的“艳”,不是“娇艳”,而是“柔艳”,给人“温柔”的视觉;兰花的“香”,不是那种“扑鼻”的强势,而是一种“幽香”,给人“温馨”的感觉。
关于野生兰花在我国生长的历史,笔者无从考究,但从现有资料考证,我国人工栽培兰花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由于兰花的珍稀,特别是兰花温馨高雅的品质贴切中华民族的性格,所以多年来,人们把爱兰、种兰、咏兰、学兰作为一种生活习性,代代相传。特别是经过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润色”和传咏,给兰花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早在春秋时代,中华文化的先哲孔夫子用兰花比喻做人的自好和操守:“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战国时期屈原在他的巨著《离骚》中多次提到兰花,用兰花比喻自己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他咏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代大诗人李白用兰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孤芳自赏的心态:“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如此等等。经过长期的传咏和凝练,人们为兰花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就是兰花寓意典雅、高洁、操守、坚贞不渝。兰花象征修身养性、兄弟之情、纯洁的爱情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好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上许多伟人和爱国志士都崇尚兰花的品质,并用兰花鞭策勉励自己,一辈子坚守道德情操,甚至牺牲自己,默默无闻地为百姓谋福祉。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咏兰的千古绝唱。开国元勋朱德一生爱兰、种兰、咏兰。他1962年写的咏兰诗广为流传:“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反观,一些官员也堂而皇之地赏兰、咏兰,甚至将梅兰竹菊的名画挂之厅堂,似“每日必醒吾身”。其实是掩人耳目,遮其丑陋。君不见,在披露的众多贪官中,他们在赞咏兰花品质、高喊“反腐”口号的同时,不是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地受贿吗?
由此看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样需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倡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情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还须高悬“打假”利剑,让那些用梅兰竹菊做遮羞布,从而为非作歹的伪君子无藏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