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树永
如果你在四十亩滩村遇到孙国亮,你会认为他就是村里的一个村民;如果你在四十亩滩村了解了孙国亮的生活和工作,知道了他为村里做的事儿,你会认为他就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其实这里没有“如果”,在村民的眼里,孙国亮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没有四十亩滩村“村籍”的村民,一个全身心投入、为改变四十亩滩村贫穷面貌而苦心实干的“村干部”。村民们没把他当外人。
没把他当外人,是因为孙国亮一来到村里就没想以外人的身份在村“驻一驻”,他是肩负着责任来扶贫的。为和村里人沟通,他刻苦学说当地方言;取经调研谋划村里的项目、发展;给村里建蔬菜大棚“比给自己家盖房子还上心”;把给孩子准备上学的钱拿来垫资;拉上媳妇一起来村里住;扶贫工作遇到困难时,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看到村民高高兴兴分红时,他禁不住流下激动的眼泪……所有这一切,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孙国亮的心已和四十亩滩村村民的心一起跳动,他们心往一处想,汗水往一块儿流。
要扶贫,需真心。有真心,才能驻村踏实,干事实在,解决问题彻底。就像孙国亮,一扎进村就是三年,三年追着星月干。如果“人在曹营心在汉”,抱着走走形式、搞搞应付的心态,“蜻蜓点水”般做事,那绝不会像孙国亮一样干成实事、干出成绩,也绝不会得到村民对孙国亮一样的认可和爱戴。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我们需要有“有我在,贫困无”“不拿下城池不罢休”的勇气、力量和信心。需要有千千万万个真心扶贫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帮扶工作,扑下身子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孙国亮是扶贫干部的榜样。我们讲述他的故事,学习他的作风,是希望在扶贫的路上,涌现出更多像孙国亮一样的扶贫工作者,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齐心协力保证全面建成小康路上没有一名群众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