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段美
晚饭过后,阳原县四十亩滩村村民刘仲平和老姐妹们聚在一起,放起音乐,跳起了广场舞,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现在不用起早贪黑出门打工了,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有时间带带孙子,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说起现在的生活,刘仲平笑得合不拢嘴。
路修了,灯亮了,广场建了,钱挣了,想吃什么买什么……短短三年时间,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四十亩滩村“摇身一变”,“变”出了种植、养殖等产业,从此全村百姓整体脱贫出列,村风民风不断改善提升。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驻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孙国亮。
“希望”来了
原来的四十亩滩村是个贫困村,全村132户中有79户是贫困户,占全村人口一半还多。
“荒凉,没人气。”四十亩滩村原党支部书记杨兆秀说,那时候但凡有点劳动能力的,都跑出去打工赚钱了,守着村子那点玉米地,根本就不够维持正常的生活,白天的时候,路上几乎都看不到人。
2016年春节过后,右手打着石膏、缠着绷带的孙国亮带着两名队员来到四十亩滩村,为村民们送来“希望”。可村民们并不买账。
“他们住不了几回,也就走走过场。”杨兆秀和几名村干部把旧村委会的老房子简单拾掇了拾掇,两张木板床和一个煤炉子,就是村里为孙国亮几名驻村干部准备的家具。
除了简陋的住宿环境,入村不久的孙国亮还面临很多困难,第一个就是沟通。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孙国亮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可是村民说的话十句有八句他听不懂,剩下两句也是靠猜。为此,他边摸索着干工作,边找时间学习当地方言。两个月后,孙国亮和村民们的沟通就基本没有障碍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孙国亮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并制定流转土地方案,成立以贫困户为主的合作社,统一种植附加值高的大棚蔬菜,让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营利分红金”。
一期要建20个大棚,资金缺口很大。为凑够钱,孙国亮和媳妇拿出了给孩子上大学准备的6万元生活费。二期15个大棚开工时,资金问题又遇瓶颈。半辈子没跟别人借过钱的他,硬着头皮给亲戚朋友学生挨个打电话求助,岳父十万、朋友两万、同学一万……在孙国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这些年他借过的钱,总计40万元。
说起第一次打电话借钱,孙国亮记忆犹新。“当时如果凑不到钱,大棚不能按时建成,就赶不上那一年的种植季,一耽误就是一年。我实在是着急啊,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无奈之下,孙国亮拨通了电话,可是他的嗓子就跟噎了团棉花似的,就是发不出声来,最终结结巴巴地才说出借钱的事。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