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04月04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法情·法理·法治

    □ 马士江

    阳春三月,柳枝吐绿,草地渐茵。

    下午,检察官王世博习惯性地溜达在“帮扶村”的大街上。他喜欢观赏村内老人背靠墙壁,或倚或坐或蜷一块晒太阳的那种慵懒而自在的模样。

    蓦然,一位年已花甲的老头向他喊道:“哎,听说你是检察院来扶贫的,儿女不管老人的事儿,你管不管?”话音刚落,老头的右胳膊用力拱了拱身旁的老太太。

    老太太今年79岁,姓张,早年丧夫,风雨中独自将膝下三女一男抚养成人。然而,这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却惨淡凄凉,可她碍于“家丑外扬”脸面的丢份儿,又纠结“掰开面儿”后,晚辈更不予赡养的顾虑,多年在忍耐中沉默,在沉默中熬煎。

    王世博缓步走近老人,“大娘,说吧,我能管!”老太太双唇嗫嚅,浑浊的双目茫然地看着王世博,怯懦地犹疑着。王世博见状蹲下身来,“咱检察院,就是说公道的地方,您就放心吧!”张大娘感到王世博亲人一般的贴心,便说出了她的“家丑”。

    王世博获悉了情况。次日上午,他便与“包村”民行检察官和村委民调委员一道,走进了老人家里。他们没有直入严肃主题,先是拉起家常,说起人生到老的一生不易,说起如今老年人赶上了年龄越大越能享受福利补贴的好年景,说起当下法治社会的和谐美好,继而谈起人人有权利应该享受到的新生活……心理的疏导,老人感到了久违的温情,她顿时放开感情的闸门,泪流满面,诉说起儿女不孝的一桩桩往事,由民行检察官记录整理。之后,王世博又带着材料逐一走访了张老太太的儿女。

    历时两天的走访和思想工作,让老太太终于与儿女们平和地坐到了一起。王世博用通俗的言语,给大家解读了抚养权利与赡养义务的法理,又用“养儿为防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强化了法理的公道性,继而又以乡村的公序良俗,对赡养老人的义务进行了合理分配。儿女们思想通了,法理认了,协议达成了,老人心里郁积多年的心结也消散了,从此生活有了保障。

    “建设法治社会,于执法者而言,法律是根本,法理是关键,法情是钥匙。”这是检察官王世博办案后撰写下乡日志中的感悟。是的,在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新时代,依然隐藏着大量的矛盾。面对这种存而不诉、隐而未发的民间纠纷,能否发现并予以解决,既是对执法者为民司法真诚情怀的考量,也是对司法机关是否深度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责任性拷问,更是观察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美好、民众是否幸福的本质性彰显。王世博做到了!他用“法情”发现并开启了解决这一纠纷的钥匙,用“法理”通透了当事人不尽义务的矛盾思想,用“协议”保障了家庭“法治”氛围下的和谐安宁。

    法情为民,法理“通”民,法治才能在抑恶扬善中安民。

    (作者单位:临西县人民检察院)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